在初入海大之时,便深感荣幸。何其有幸,方能躬逢百年盛世;而我幸之又幸,成为一名校庆志愿者。犹记得十一月初,天公作美,在凉爽的天气里,海大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校庆当日,华灯结彩,高朋满座。喜庆的红充斥着整个校园,志愿者蓝色的衣装,承载着海洋大学的精神,也寄托着无数人的蓝色梦想,流动在校庆的整个过程中。 在热闹喜庆的喧嚣声中,在礼炮齐鸣,礼花绽放的欢呼声中,有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群坚守岗位的志愿者们,在离那份热闹和喜悦的操场只有不足400米的地方,遥观彩色的祥烟升起,远望白鸽飞翔,看烟花照亮夜空。这里就是校友之家,是校友返校的第一站。
校友之家成立伊始,百年校庆对于我们来说,便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承载着感恩的精神——从今年春天校友之家的成立,到校庆期间,并且也会一直到更久以后的将来。我们看到了海大对于校友关怀与感恩,明白海大这份良苦用心,校友之家的设立,不仅是为了给千里迢迢返校而来的校友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更像是一个时光宝盒,无论是否生长于斯,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校友,都能够找到当年学习生活的痕迹,看到学校变迁的脉动。
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在接待每一位校友时都满怀热情。校庆之时,我们每天早上八点就在校友之家,迎接返校的校友,一站就是一整天,从来不喊累,为到访校友送上真诚的微笑,为校友带来海大最新的变化。
每天我们都会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是从不抱怨;站得腿酸胀,却没有一个人想要坐下来休息一下;说得嘴巴都干了,还在为校友添茶倒水,却没有想过给自己倒一杯水。我们知道,这里是校友的家啊,我们要呈现出青春活力的志愿者风范,校友们对于新校区并不熟悉,所以才会来到校友之家。我们视每一位来此的校友为亲人,视为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兄长。在我们眼里,我们的家人不分贵贱,不分地域,我们虽然不是同一时代,也或许不是同一地方,但是交在谈之间,我深深地感到,校友们就像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契阔谈咽,带着我们一起回到了六七十,七八十年代的海大,带着我们一次又一次重温了勤朴忠实的海洋精神。
看着校友翻看《科技成果汇编》,很兴奋地指着图片说,“对对对,这就是我们当时捕到的……”,“这个教授在我上学的时候,是刚刚毕业,给我们的讲师呢”。每一位到来的校友,都会被《校友名录》所吸引,学长们朗朗地念着名字,像是点名一样。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一幅幅黑白色的老照片从我眼前一一掠过,照片里是简单的小黑板,下面一排排桌椅,班长拿着名单册,声音嘹亮地点名。我也仿佛看到那时一代又一代的学长学姐,怀揣蓝色梦想,在实验室里拿着试管的画面。今夕何夕,千万名校友从五湖四海来到临港,多已白发苍苍。在校友之家的留言板里,有一张特殊的纸条,是69级 加工专业校友留给我们的。是他们在临走之前,从自己的本子上写了一段话留给我们的。其中,对于海大盛情邀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母校之情,老师之恩,同窗之谊真真切切,令人动容,毫无倚老之意。我从中深深地懂了,等以后我们毕业,走出校门了,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海大都是我们的母校,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知识是从都是海大汲取的,我们的能力也是在海大锻炼的。虽然我们没有那么显赫的名号,但是“勤朴忠实”却已经成为我们的品格。
可我无法忘记,校友拿起《校友名录》时,念着名字,轻轻地说,“他已经不在了”;我无法忘记,当校友离去时,挥手作别间说道:“从今一别,不知这辈子还能不能见到你。”我也无法忘记,在签到处,一位老爷爷一直驻足,张望,像是在等待。当志愿者问他,是否需要引导时,他说,“不用了,我只是想在这里等等看,看看能不能等到我的同学里,还有谁活着的。”
是啊,韶光易逝,我们都应该珍惜彼此,在人海中相遇。我们也应该感激命运,让我们在海大相逢。我们奉献力量,收获感动。校友之家的志愿者们,从校庆开始前,就不断地被校友的拳拳爱校之情所感染,校庆期间,更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所以我们在庆典、晚会热烈举办的时候,仍然坚守岗位,虽然我们都非常想要与校友、同学们,一同见证这百年盛典。但是我们知道,不可以离开,这里需要我们,因为会有迷路的校友,会有因为飞机误点赶不上庆典的校友,这时候我们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杯茶水,一个指引,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
校庆联络组的志愿者们,更是驻扎在这里,且不说校庆之前每天不断地发送、核实校友返校信息,单是校庆那几日,每天从大清早,一直到深夜,对着电脑,一一地核实校友返校信息。这里,俨然成了“指挥部”。
我们不可以离开家,我们也不可以离开我们的家人啊。就这样,我们一起在校友之家,听礼炮齐鸣,看白鸽飞舞,观烟花照亮天空。
校友之家不会因为校庆的结束而结束,相反,有着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在这个家里,感恩常在,温馨常在。校友之家,随时欢迎五湖四海而来的校友回家!
(作者:杨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