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朱永兴:发明创造价值

 

 

      反对虚张浮夸,提倡踏实钻研,崇尚科技创新,发明造福百姓。

朱永兴(1943.12-  ),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渔业机械教授,1993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6年9月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渔业机械专业。曾8次获国内外展览会金银奖。其中一项获1992年度国家发明奖三等奖。获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第三届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提名奖。

 

 

关键一步

      20世纪50、60年代,国家相继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发明奖,表彰为国家科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朱永兴看到整版报纸介绍获奖科学家,心中顿生羡慕,并暗下决心:有朝一日要和他们一样获得国家发明奖这项殊荣。虽然这被周围有些同学认为不切实际、称其好高骛远,却丝毫没有阻碍朱永兴为之努力学习的热情。他比往日更加勤奋学习。

      两年后,学院组织专业实习。朱永兴到达实习地舟山造船厂。上世纪60年代,工厂技术工作机械化程度较低。实习不久,他提议“技术革新”。他制造油压机——修造柴油机,需要使用工艺装备,减轻人工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为工厂带来经济效益。

      技术革新成功后,师生及工厂领导对他赞赏有佳,但他们却惊奇地发现朱永兴此前根本没有正式学习过该技术所需的专业课程,怎么可能进行技术革新?原来他根据物理学中相关内容,融合他所知的相关技术,进行技术革新。在实习中,朱永兴跨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大学毕业,朱永兴和许多知识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去锻炼。劳动中最艰苦的一项工作莫过于“开河挖泥”,即人走下河,挖出河底的淤泥,疏浚河道,并肩挑装如铅重般淤泥的筐子上岸。不少挑河泥的同事双肩红肿,苦不堪言。朱永兴中学时就参加过这样的劳作,他觉得这项工作实在花费不少人力但收效不佳。如果有一天能发明代替人力的机器进行清淤排泥,既节省人力物力又能快速疏浚河道那该多好。于是,创造火花在朱永兴头脑中产生。

潜心发明

      1982年,朱永兴由上海东海船厂调入上海水产大学,从事液压传动、捕捞机械及轮机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加过绞网机、大功率液压实验台建设的实验工作,并做过学生班主任,带学生出海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他指导的学生曾获第六届(2001)和第七届(2002)讯通杯上海大学生机电21世纪毕业设计大奖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

      而他仍念念不忘发明大体人力清淤机器一事。其实于1981年,朱永兴已经制成潜吸式挖泥装置,但该装置需要绳索牵引,无法自动工作。回到安静的校园,他又开始构思:一种能自己在水下行走工作的清淤机。有人称这个设计是天方夜谭,毕竟人都无法在松软湿滑的淤泥上自在行走,更何况是部机器。

      朱永兴没有在意他人的言语,将精力投入技术公关中。琢磨着“如果减轻装置重量,并利用水的浮力,使机器不陷入泥中,并加之以推力,兴许它就能行走”。怀着初步构想,他走访工厂,希望有工厂能协助他制造自动清淤机。不久,自动清淤机的雏形制成,但它不能像意想般自如行走,虽经几次改进可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眼见成品迟迟未出,工厂不愿再向他提供支持。朱永兴只得带着半成品机器辗转各地工厂,先后到过无锡、泰兴等地。有些工厂设于农村,没有旅馆甚至招待所,他就暂借老乡家,与他们同吃同住。

      1990年经过不断努力,他终于研制出第一台样机,可放到鱼塘里进行性能试验时,经常发生停顿等故障。好几次无锡泰兴电话一来,他当天就赶往那里解决技术问题。为查明原因,朱永兴就穿上橡胶皮下水服,一头“泡”到鱼塘里,排摸发生故障的原因,并将其排除。最终,“往返自行无密封泥泵潜吸式清淤机”研制成功。

      1991年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该发明获得金牌奖,上海各大报纸刊登了消息。同年12月中旬,这种性能独特、国内外首创的自行往返远控潜吸式清淤机顺利通过专家技术鉴定,认为:该机设计构思新颖,考虑周全,不仅能水下往返自行、原地转弯,且爬坡能力强,陆上行走平稳,移动方便;能远距离操作,操作方便;清淤效果良好,吸排泥浆浓度较高,能耗小成本低,使用可靠受到好评。

      1992年11月,经过一年专家评审后该发明又获得国家发明奖三等奖。颁奖期间,朱永兴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熔基等人的接见并合影。那是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不仅仅年少时的梦想成真,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发明能为百姓造福,为社会创造价值。

      此后几年,朱永兴又不断改进这种往返自行无密封泥泵潜吸式清淤机,先后在国内外科技博览会上获得多块奖牌,开发的新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采用朱永兴发明的清淤机,每立方米可节约成本2元2角,目前全国有精养鱼塘2000万亩,虾塘几百万亩,倘若全都用上这种清淤机,将大大降低渔业成本。

      搞研究要耐得住寂寞。朱永兴从选定设计方案到方案变成产品,经历了无数个漫长日日夜夜,无数修改,无数试验,身心交瘁,正是强烈的钻研精神支撑着他攻克一道道难关。朱永兴用自己睿智的头脑、灵巧的双手和一如既往的钻研精神为社会创造了巨大价值。

再创佳绩

      终点亦是起点,获得多项特荣并没有阻挡朱永兴研发的脚步。

      他和工程学院王永鼎共同研发滩涂紫菜收割机并获得专利。当时做这个课题时条件相当艰苦,两个能吃苦的人走到一起,就可以苦中作乐。那时他们乘火车、汽车、拖拉机甚至牛车才到达研究目的地。光看肯定不行,两个人经常挽起裤脚走下泥泞的滩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设计的收割机,很适合当时我国养殖业需要。其巧妙的设计,使收割一亩紫菜仅需要3分钟,可以替代原来需要100多名劳动力才能完成的工作。该发明项目获得上海市发明竞赛一等奖。后又有贝类收集机等发明相继诞生。

      如今朱永兴已经退休,可总是闲不住,他还在不断改进自己的清淤机,为的是让清淤机更快、更便捷开展作业,同时降低机器制造成本。2007年1月,他为第三代水下自动清淤机申报自己第9个中国专利。朱永兴有感而发:“其实我还有很多想法点子,但是由于缺乏条件不能实现。否则我还可以让手工作业者省更多力……”

      其实,朱永兴还发明了潮汐式登舱梯、吸沙机、双轮旋转式增氧机等机器。这些改进来源于他对科学研究的无限热爱与不懈坚持,更来源于他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朱永兴的发明构想取之于生活,发明成果用之于生活。他认为发明设计必须建筑于理论基础之上,不应一味追求专利成果而脱离现实,同时要为百姓带来便捷,造福他们,这才是有意义、有用的发明。

      光阴似箭,人生能有几回搏?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也因此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

(工程学院  陈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