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赵维信:潜心鱼类生理学

 

 

       学习要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中去了解,去体会,总会有收获。

赵维信(1937.11-    ),江苏南京人,民盟盟员,鱼类生理学教授,1992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曾在英国苏格兰农业渔业部海洋研究所作访问学者。历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上海水产大学总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鱼类学会理事,中国比较内分泌学会理事。

 

      赵维信1956年考入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196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生物系任教。为了尽快适应水产专业需要,在工作初期,她一面承担基础课教学,指导实习等;一面通过自学和听课扩大知识面。她先后学习了淡水生物学、海洋生物学、鱼类学、池塘养鱼学等课程,参加在青浦进行的家鱼人工繁殖实习和在新安江水库的淡水捕捞实习,完成了从生物学向水产养殖专业的知识准备。就这样,赵维信与水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致力于鱼类生理学的教学、科研,特别是鱼类生殖和内分泌学研究领域,以及延伸的虾、蟹生殖内分泌研究,成为她为之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和追求。为了建设和发展鱼类生理学学科,她为研究生相继开设了鱼类生理生化技术、水生动物内分泌学和鱼类生理生态学等相关课程。由赵维信主持的鱼类生理学课程建设项目,包含了几代人的努力和期盼,于1993年荣获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追根溯源,探寻规律

      20世纪60年代,我校多位专家经无数次实验及技术攻关,终于使一度奇货可居的“四大家鱼”的鱼苗游入养殖场。至70年代初,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又有新的突破。在项目攻关时,“究竟这个LRH-A(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激素被注射后,在鱼体内产生怎样变化”一直困扰着赵维信。她觉得这项技术不能仅停留在生产与应用层面,惟有弄清其机理,得到科学解释,才能更好地指导生产。

      1976年1月,正值寒冬,赵维信将年幼的女儿交托给母亲,和同事前往安徽庐江一个渔场。每天,渔民将刚刚从湖里捞上来的新鲜活鱼送到她这里解剖。一个月里,她和同事解剖了近六千尾鱼,在鱼脑中寻找比绿豆还要小的脑垂体,最终得到干燥后的脑垂体约20克(一条鱼只有一个脑垂体)。

      样品准备好后,他们借中科院实验室,对脑垂体进行分离、纯化。半年后仅仅得到14.98毫克的激素提纯物,后又经生物活性测定,证明正是所期待的鱼类*****。接着又将该纯化品免疫四只家兔,获得抗血清,并将放射性碘标记到该蛋白质激素(*****)上。由此,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鱼类*****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并研究发现鱼类繁殖时自身大量分泌*****的普遍规律。

      1978年他们的论文发表后,加拿大同行希望获得少许该纯化制品。他们将其与法国一实验室提纯的制品相比较,实验表明两者平行性十分一致,从而获得国际同行认可,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成功获取鱼类*****纯化制品的三个实验室(20世纪70年代分别在法国、加拿大和中国完成)之一。该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奖。

      然而,赵维信并没就此满足。她决心要进一步证实和阐明鱼类亦具有类似哺乳动物的生殖轴(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轴)的理论,以及鱼类生殖轴的调控机理,并着手下一步研究。

英伦求学,阐明机理

      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学术交流日渐频繁,国家为高校教师提供出国进修机会,赵维信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她有着良好的英语基础,同时多年坚持收听收看英语节目。1982年,她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的阿伯丁(Aberdeen),在苏格兰农业渔业部海洋研究所做研究。在那里,中国留学生很少,女性就只有她一个。赵维信除了学习就是做实验,生活十分单调。她觉得,“文革”十年耽误的时间太可惜了。国外的考验条件好,要抓紧时间多做些实验,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所以,不到晚上9点她不会离开实验室。在返回住处的公交车上,经常只有她一个乘客。

      做访问学者期间,她专心研究了大西洋鲑和虹鳟在性成熟过程中和产卵、排精前后卵巢和精巢分泌各种性激素的研究。她采用离体培育和离体联合培育的方法,搞清楚了各种性激素分泌的组织部位、分泌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阐明许多有关性腺内分泌的基础理论问题。

      回国后,当时学校各方面条件还比较落后。赵维信将原来办公室隔出一半房间,建起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回国前,英国海洋研究所送她的一套微量移液枪就成了她和学生们做研究的主要帮手。他们在国内又率先进行多种养殖鱼类在性腺成熟和繁殖过程中性激素变化的动态研究。

      通过对鱼类生殖动态跟踪研究,着重研究了鱼类脑垂体和性腺这两种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在鱼类发育、成熟和产卵时的作用。阐明鱼类卵巢和精巢在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的调节水平,以及成熟和产卵时*****和各种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状况。从而搞清楚了池塘中性腺成熟的四大家鱼不产卵的内在原因,阐明人工注射催产剂的机理,也为解决其他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奠定了基础。

      充分的实验数据和资料解释了下丘脑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催产的作用机理,从而明确地提出和论证了鱼类生殖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存在,以及该生殖轴对鱼类生殖的调控作用与机理。该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我国家鱼人工繁殖理论与技术,更为鱼类生殖生理和内分泌生理学科作出卓越贡献。该项研究获得农牧渔业部198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转攻虾类,再添佳绩

      鱼类生殖轴理论证实后,她再接再厉,将研究鱼类生殖轴的思路应用于虾、蟹类甲壳动物,寻找和验证它们的生殖轴。

      20世纪90年代初期,赵维信主持上海市科委招标项目“罗氏沼虾同步产卵、幼体饲料、育苗水质关键技术研究”。她带领一个多学科研究小组深入育苗现场,吃住在生产第一线,连春节也住在基地上,终于攻克提高罗氏沼虾产卵率的难题,用新的无损伤方法代替了传统去眼柄催熟方法,解决了幼体培育的人工饲料问题,提出就近使用河口水经调配后育苗的新途径。该项目的实施成功,为上海郊区罗氏沼虾育苗生产做出示范,对罗氏沼虾养殖的大面积推广做出贡献。从此以后,上海罗氏沼虾的育苗产量逐年提高,养殖面积迅速扩大,罗氏沼虾现已成为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美味水产品。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199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期间赵维信被检查患上乳腺癌,但她仍牵挂着工作。手术后,她继续回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她连续指导数名研究生,研究虾、蟹类甲壳动物的生殖机理。通过无数次细致解剖和观察、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激素分泌动态跟踪以及激素作用研究,终于找到和确定了控制虾、蟹生殖的内分泌腺体和激素。由此,她提出虾、蟹类等甲壳动物生殖内分泌调控途径,并阐明了中华绒螯蟹在养殖生产中出现早熟的内分泌机理,开创了我国甲壳动物生殖内分泌研究。

      从怕腥味不爱吃鱼的妙龄少女到解剖无数鱼虾的渊博学者,从水产领域的“门外汉”到鱼类内分泌学专家,是什么支撑着赵维信跨过重重阻碍、克服种种困难?是对真知的渴求、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她的兴趣和好奇心。赵维信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现在有些学生抱怨高考结果不理想,对专业没兴趣,于是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把精力用在其他地方,这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把心静下来,深入研究,到时候自然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对它们产生兴趣。”

      是啊,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关键是我们是否用心,是否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命学院  高源杰  魏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