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张楚青:如海一般的人生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没有什么可虚假的。不敷衍、不虚伪,争取做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

张楚青(1895.10-1964.9),江苏崇明人(现上海崇明人),水产制造教授。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曾赴日本东京水产大学求学。曾任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长、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教务处主任。著有《水产干制品制造法》、《罐头制造法》、《盐藏品制造法》、《鱼油制造法》等著作。1963年翻译出版《水产油脂及水产加工品的氧化与抗氧化剂》(露木英男[著])。

 

      他,总是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很多贡献;他,是我校第四任校长,他的情况却很少为人所了解;他,面对生活的不公,却更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方向。

      他,就是张楚青。

艰苦奋斗  执掌母校

      张楚青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家庭重担落到母亲身上。在旧社会,一位单身母亲要维持生计十分艰难。张楚青身感自己的学业给家庭造成很大负担,于是懂事的他提出辍学。母亲眼中盈满泪水,她轻抚儿子的头说:“妈虽然没有文化,但知道读书很重要,妈就是再穷也要供你读书,好好读书。”妈妈的话在张楚青心里烙下深深的痕迹。他决心认真学习,好好学习。

      1916年12月,张楚青以优异成绩从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毕业,并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张楚青在东京水产讲习所留学期间,协助教师完成水产制造学授课,并编著《水产制造学》讲义。这段经历对他回国后迅速投入教学工作,起到很大帮助。

      在日本留学的生活非常清苦,张楚青平日的主食就是一些干粮。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过度疲劳,他的视力变得越来越糟。学成归国时,鼻梁上那副黑边框的深度近视眼镜就成了他的标志。1919年1月,张楚青顺利从东京水产讲习所毕业。

      回国后他立即回到母校,成为学校制造系主任兼教员。在日本留学时,他深受日本人严谨的工作作风影响,处理事务原则分明。认真的工作态度、勤奋的治学教风,使他深得周围同事、学生好评和认可。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学校遭日舰炮击,校舍设备全部被毁,战后仅剩断垣残壁。只得暂借上海康脑脱路(今康定路)春江别墅赁屋授课,另一面向省教育厅申请经费修建校舍,修复学校平房一片,同年迁返原址,但办学条件极为艰苦。

      虽然,当时办学条件很差,但这阻止不了张楚青热爱科学、追求理想的热情。1933年,他将过去试验的数据及资料进行整合鹤梳理,先后完成《水产干制品制造法》、《罐头制造法》、《盐藏品制造法》和《鱼油制造法》等4本著作。尽管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书皆为较基础的读物,但再当时却对水产品的制造工艺与保藏起到相当大指导作用。

      1934年第三任校长冯立民辞职,省教育厅委任张楚青为继任校长。担任校长期间,学校的办学条件依然非常艰苦。加之祖国大地外忧内患,人心惶惶,国内所有财力几乎都用在军费上,没有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张楚青为了维持学校正常运作,省吃俭用,将自己省出的生活费补贴老师和同学,尽量改善他们的生活。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学校被夷为平地,被迫停办。

筹备复校  严谨治学

      抗日战胜利后,以侯朝海为代表的社会知名人士呼吁复校,听到这个消息,张楚青兴奋不已——这可是当时水产界人士普遍的心愿啊!

      张楚青与侯朝海、李东芗等人奔走各个机关、寻找校舍为复校而努力。经过不懈努力,学校于1947年恢复办学,定名为“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校址位于上海复兴岛,学制5年。

      1949年8月,受侯朝海教授之邀,张楚青回到复校后的母校,执教水产品制造系并担任教授。一年后,他担任了学校教务主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张楚青严谨的工作态度却始终没有改变。身兼教学与行政工作的他,不仅保证行政事务能妥帖完成,更是一丝不苟地备课,将知识要点进行全面儿系统地梳理。经过种种磨难的张楚青与年幼时那个一心想出人头地、解决生计的张楚青完全不一样,观念发生巨大转变,读书、科研对他而言,已不仅仅是一个谋取职业、改善生活条件的途径,早已化为他的理想——为水产品在制造、加工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贡献之一就是教书育人,他将自己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们。课余时,学生们愿意与这位爽直的老师讨论问题。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张楚青的行为足以诠释这句话——他对于那些他不懂的问题,从来不掩饰,更不故作深沉,坦诚相告自己对这方面知识缺乏了解,并及时会查阅相关书籍,找出问题的答案,为自己和学生解惑。

      张楚青常说:“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没有什么可虚假的。……不敷衍、不虚伪,争取做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

历经磨难  坚定信念

      在1957年“整风运动”中,张楚青被错划为“右派”。这场运动使张楚青身心遭受严重迫害和摧残,但他从不抱怨组织、埋怨群众,他始终以一颗坚韧、宽容的心看待一切,相信党。

      在运动中,张楚青被调到东海水产研究所,他抱着“以‘钻研业务’为工作”的决心,明确自己的职责。留学日本经历,使他能熟练读、写日语,于是他定下了一系列计划:翻译日本资料,要保证数量和质量;对日文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在业余时间,辅导日文教师,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1963年,张楚青将日本科学家露木英男所著的《水产油脂及水产加工品的氧化与抗氧化剂》一书翻译完成并付梓出版。不幸的是因长期积劳成疾,他患上严重疾病。一年后,张楚青因病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水产事业,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教育事业。

      张楚青的一生,就如海。海是深沉的,深得让人看不见底——他,默默地承受命运带给他的磨难、挫折,并在其中磨练意志,让自己更为坚强;海是规律的,潮汐涨落犹如钟表——他,总是带着自己的原则、带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理想,走过人生中每一个“十字路口”;海是博大的,大得能够找到所有江河湖海的影子——他,为自己的专业奉献了一生;他的研究成果,并不璀璨,但那却是专业基础,所有新理论、新技术都源于此!

      如海一般的人生,是精彩的;有海一般精神的人,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食品学院  朱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