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殷肇君:转攻渔业机械

 

 

      天生我才必有用!

                                 ­­

殷肇君(1944.8-   ),湖北大悟人,中共党员,渔业机械教授。1970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渔业机械专业。曾任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水产学会渔机专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渔机专业委员、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渔业机械仪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专项评审专家、全国包装与食品工程学会理事。

 

从养殖到机械

      殷肇君1964年考入上海水产学院,就读于水产养殖专业,后来改攻渔业机械专业。中间受“文革”影响,他于1970年才毕业,比原先5年学制多了整整1年。养殖专业与渔业机械专业有很大差异,一个属于生物应用学科,一个属于机械学科。这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努力。殷肇君通过听课、参加教师进修班、自学等,逐渐了解、掌握机械方面的学科知识。

      工作后,殷肇君主要从事渔业机械的教学、研究工作。期间,他到位于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进修,进一步完善机械方面的知识。白天辛勤工作,晚上抓紧时间看书,不到半夜12点不去睡觉,渐渐地初步掌握了机械方面的独立研究能力。

      农业部“水质改良机的研制”项目是一个颇有挑战的课题。不仅在于其难度一环扣一环,而且对人的身体和精力也是一个考验。期间,他与同事顶着炎炎烈日在青浦养殖场池塘做试验,被正午的太阳晒得头皮发麻,脑袋发晕。一天工作结束后,整个人都快要蜕掉一层皮。其中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在一个一个解决的过程中,殷肇君渔业机械的实际研究经验得到很大提高。

      上海市农委曾有一个污水治理项目。他们尝试多种方法,应用物理、化学、机械、生物,甚至纳米技术,治理又黑又臭的污水。起先通过净水剂尝试,后来市面净水剂价格涨了近一倍,而且絮凝物不牢固,不易固液分离,效果不理想,他们就自己研发更加物美价廉的净水剂。应用污泥分离机处理,最少需要7万元,有限的经费不允许。于是经过分析,殷肇君决定在搅拌上下工夫,运用调频器改变搅拌机转速,经过多次试验找到最适转速,不仅水质大大改善,而且絮凝物通过纱窗网过滤比较容易分离出去。

      在承担云南滇池蓝藻治理过程中,殷肇君将研发的净水剂应用于蓝藻絮凝试验,获得很好效果。絮凝的蓝藻带回上海发酵以后还可以用作肥料。殷肇君书桌上的花草,长得异常鲜嫩茁壮,他笑道:“我就是用这个当肥料的”。殷肇君2004年10月申请了“清除水域中蓝藻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并于2007年4月获得批准。为今后治理我国河流、湖泊蓝藻的爆发,将发挥重要作用。

      殷肇君的“水质改良机的研制”在全国增氧机评比中曾获新产品开发奖,“深水充气增氧机的研制”获得上海市科技兴农二等奖,“饲用角质蛋白膨化加工工艺及设备的研究”获全国饲料工业新技术新产品特别金杯奖。此外,他还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主持农业部SC/T6001.1-4 (渔业机械基本术语)四项标准的修订(农业部于2001-06-01发布,2001-10-01实施,2001年9月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殷肇君自从留校工作,就一边从事日常教学,一边致力于科研。他编纂了《水产养殖机械》一书,于1989年6月由《科技管理咨询》杂志社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水产养殖机械的种类、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其中包括排灌、水处理、饲料、捕捞、运输、清塘等机械及调温设备。著名的中国渔机专家丁永良研究员在该书序言中写到:“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另外,他还参与编纂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水产养殖机械》,于1996年5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殷肇君在《农业机械学报》、《水产学报》、《科学中国人》等8种刊物以及3本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废弃蛋白源膨化技术的研究”一文,被国外《Nutrition Abstracts Reviews》(Series B: Livestock Feeds and Feeding)权威文摘刊物摘录。

      殷肇君也非常热心指导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有几位青年教师,在殷肇君帮助下,获得上海市教委资助项目。

潜心培养学生

      熟识他的领导和同事,都说殷肇君是位具有开拓意识的人。这不仅体现在他的研究中,在培养学生方面也一样。1998年他通过挂靠捕捞学专业开始招收机械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在2001年与同事一起申请到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点。

      对机械专业学生来说,毕业设计非常重要,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殷肇君反复向学生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针对学生在机械制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他召集专题讲座及时纠正。为因材施教,兼顾个性,殷肇君针对不同学生分别辅导,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设计思路。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提出的典型问题,他组织学生进行公开讨论,开展启发式交流,培养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经常抽查学生工作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在指导沟通、互学互动中,殷肇君与学生结下深厚友谊。已参加工作的学生经常与他联系,或写信或打电话或发邮件,有的出差到上海专门来校看望他。

      1999年殷肇君指导学生宋单俊的毕业设计,参加了上海市大学生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大奖赛,获得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三等奖。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他不断给予鼓励,尽量挖掘学生身上潜在优点,并加以引导。有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百般努力无果后几乎都准备放弃文凭了,经他开导鼓励最后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指导研究生孙建岐的时候,殷肇君除了关心他的政治思想和生活外,也非常注重其专业内涵发展,并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孙建岐在读研期间,先后发表论文5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并且参加国际会议宣读论文。孙建岐在其学位论文“致谢”一栏中写道:“为了让我学有所成,殷老师甘为人梯,默默地奉献着,从科研选题到研究细节,从方案到试验,殷老师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殷老师不仅关心我的学业,而且关心我的生活,用‘严师慈父’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

      对在校学生,殷肇君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他殷切希望在校学子好好学习基础及专业知识,为以后发展打好基础,要真正地学知识,不要仅仅为了学分而学习。古人言“开卷有益”。他建议多到图书馆去学习,特别是要阅读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的学术杂志,因为里面蕴涵的信息量很大,可以及时接触新东西,了解社会和科学研究最前沿的成果和资讯,可以更快捷地学习和吸收精华。

 

(工程学院  鄢春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