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童吉美:慎独亲善的师长

 

 

像潮起潮落一样,人的一生难免会有盛衰荣辱。当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一定要鼓足勇气并坚持我们的目标。坚信我们今天的努力和辛劳终将在明天得到丰厚的回报。

 

童吉美(1943.7-   ),浙江慈溪人,民盟盟员,英语教授。1968和1981年分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研究生。曾任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副主任,民盟四川省委委员,成都市第九、十届政协常委。曾两度赴美作访问学者。回国后任上海水产大学外语系主任、经济贸易学院院长等职。曾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一种博览群书,海纳百川的气度;一种严谨治学,谨小慎微的态度;一种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的风度。”童吉美给人一种儒雅的印象,一身书生气,和蔼的微笑,睿智的双眸。

初展锋芒,突遭浩劫

      从中学到大学,同学们都惊讶童吉美的英语水平,殊不知这得益于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的学习精神。从进大学开始他就养成晨读一小时英语的习惯,周末和寒暑假也不例外。如果有时间,中午还要听半小时的磁带录音。在英语学习上他信奉“广泛阅读,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原则。他由浅入深读了几十本英语简写本后才过渡到阅读原著。为更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的事情,他从二年级开始就阅读当时国内仅有的两份英语杂志《北京周报》和《中国建设》。在阅读中,他还做了详尽笔记,把有用的词组、短语和句子抄在用买来的废纸订成的便笺本上。这些成了他早晨必读的材料。所有这一切为他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难怪当他还是大三学生时,就被借到上海作家协会担任亚非作家会议的翻译工作。

      然而,“生活的意义有时就在于它的未知性与不确定性”。正当童吉美的求学之路一帆风顺时,“文革”扑灭了众多好学之士的梦想,童吉美成了“五分加绵羊的”(五分意指学习全优,绵羊指的是听话守纪的学生)“修正主义”苗子。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四川自贡市一个工厂子弟校当老师。

枯树逢春,留洋讲学

      1978年,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童吉美也迎来了他事业上的“第二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童吉美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届研究生。显然,这来自童吉美对英语的执著追求,对英语的无限热爱!自从他开始学习英语以来,英语就成了他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即使在把“学英语”等同“走白专道路”的“文革”期间,童吉美对英语依然割舍不下。他阅读英语版毛泽东选集,背诵英语版毛泽东诗词和毛主席语录。此外,童吉美还冒着被人误解的风险,坚持收听北京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当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美国之音)。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开始撰稿并发表论文,为他在1987年破格提升副教授铺平了道路。

      研究生毕业前夕,华东师范大学、东方锅炉厂、四川师范大学,纷纷向童吉美发出盛情邀请。斟酌再三,童吉美选择了四川师范大学,成为该校“文革”后第一名研究生教师,并先后担任英语教研室主任、外语系副主任(负责教学与外事工作)、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国内访问学者导师。

      1984至1985年间,童吉美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戈申学院进修,期间多次应邀作讲座,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被印第安纳州戈申市市长授予荣誉公民称号。1992至1993年他在美国讲授《中国历史》期间,被学生选为“优秀教师”。究其原因,“严谨,亲善”是其成功所在:在教学上,童吉美充分利用西方盛行的“教授有选用教材决定权”的做法,据理力争,舍弃该校原来使用对中国存有偏见的教材,坚持采用中国历史学家编写的教材并从中国购书。鉴于美国学生对中国不了解,他认真备课,尽力向他们灌输真实的史料。在业余时间,经常可以在台球房里看到他的身影。他先请美国学生做老师,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项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还不为国人了解的体育项目,为他融入美国文化与生活赢得契机。他结交了众多美国球友,增进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约上三五个美国朋友到住处喝茶、吃饺子、欣赏国画和中国的丝织品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童吉美曾有过经商和从政机会。四川某集团主席曾力邀童吉美担任其国际贸易部主任,拓展国际市场,然而,童吉美笑答:“我的心肠太软了,不适合经商!”童吉美一句玩笑话,道出了他内在的善良。他还有过“做官”的机会,但他婉言谢绝了。即使在生活最清贫的日子里,他也没想过要离开教师这一职业。教师,似乎注定是童吉美最终归宿!

情系水大,传道授业

      童吉美回国后,受到上海众多单位力邀,但最终上海水产大学的真诚和热情感动了他,水大为他破例的优厚条件吸引了他——他选择了水产大学。进入水大后,童吉美面临“办学条件欠佳,师资力量短缺的双重压力”。他脑子总是想着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他为英语和日语两个专业顺利专升本而无比喜悦。在担任外语系主任和经贸学院院长期间,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他就住房、职称和进修等政策问题,反复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争取支持和解决。在外语教师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为了鼓励教师多上课、上好课,学校破例同意外语系教师工资上浮一级。由于工作劳累,在他胃出血生病期间,除了两天为止血输液外,没有休息过一天。外语学院不少教师说:“那时童老师一心为学院谋发展,很勤奋也很敬业。”

      童吉美一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满腔热忱,注意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风建设,做到“既教书又教人”。童吉美常常鼓励学生:“和学数学不一样,其实学英语并不难,能考上大学的学生都能学好英语。同学们要有自信,要培养兴趣,要舍得下苦功,还要多多实践。学好英语靠的是英语知识点点滴滴的积累,功到自然成。”

      对年轻教师的成长,他关心备至:“每每听完新老师的课后,我一般都毫无保留,直抒己见,因为他们于我而言,就是我们学院的新鲜血液,水大的希望,只有他们的成长与成熟,才能带动学院更好的发展,才能铸就水大明天的辉煌。”寥寥数语,凸显了一位老教师对事业的深厚感情。

      童吉美先后在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主办的外语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编著、主编著作有《英语知识文集》、《英语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等十本。此外,还主持农业部和上海市科研项目两项。

      六十载风雨路,喜与悲、柔与刚、短暂与永恒、默然与张扬,塑起我们的感动、我们的震撼、我们的崇敬,为一种博览群书,海纳百川的气度;一种严谨治学,谨小慎微的态度;一种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的风度,深深的,久久的,难以平复!

(外语学院  朱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