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潘宏根:朴素的心愿

 

 

      脚踏实地,作好一切准备,迎接挑战!

 

潘宏根(1945.1-  ),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高等教育与管理研究员,1992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1996至2005年,曾先后任上海水产大学校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

 

      潘宏根1962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大学五年他与其他同学一样,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大学里,同学们之间经常相互比较看谁做的吉米多维素(一种数学分析习题集中的题目)多。3000多道高难度习题,就是在那段时间被一一消化。而这也为潘宏根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支边贵州

      1967年潘宏根大学毕业。第二年就被分配到上海浦光中学担任教师。但是不到一年,潘宏根就响应毛主席“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的“四个面向”号召,放弃了上海工作,与妻子一起来到经济相对落后的贵州,开始了他生命中一个重要里程。

      在贵州那段时期,潘宏根一直在中学里教书。1979年高考教育制度改革,国家开办了第一期广播电视大学,为那些没机会进大学的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这年潘宏根所在工厂也开办了高等教育班。当时工厂推行谁能教谁就可以教的政策,潘宏根毛遂自荐第一次走上了高等教育讲台。

      万事开头难。潘宏根一下接下了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线性代数等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平时他依然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周日则走进电大讲堂。面对讲台下老老少少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潘宏根放弃了每周唯一的休息日(当时一周工作六天,周日休息)。而在电大碰到的一个突出难题是学生基础差。“文革”造成的长时间学习空白,对重新走入课堂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尤其对连贯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数学来说,问题更加突出,有些同学甚至连一些基本公式也不明白。对此,潘宏根没有气馁。他耐心辅导,从基础讲起,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他所教班级学生在省内统一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潘宏根的辛苦努力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和电大教育界认可。许多其他厂的电大也纷纷邀请潘宏根去讲课,为此他经常一天要赶到不同地方。

      这段经历虽然饱含艰辛和汗水,但他带给潘宏根更多的是一种锻炼和宝贵财富。如今潘宏根的第一批学生早已走上工作岗位,有的还活跃在当地重要部门。这是潘宏根无比欣慰的。如今潘宏根已身居上海多年,但他对贵州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都在潘宏根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他希望有一天能再回到那个曾经工作战斗了十几年的地方。

      每当听闻贵州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有些孩子还在温饱的边缘挣扎,潘宏根一家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拿出一部分退休金,资助当地一些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让更多学生接受教育。他积极联系当地有关部门,以尽早建立与贵州贫困家庭小朋友的纽带,与贵州的纽带,以及心中那条将社会责任与自身相连的纽带。

执教武汉

      1981年潘宏根被调入武汉纺织工学院任职,开始从事力学专业的教学。1985年纺织部在武汉开办一个干部学习班,学生全部为纺织部的中层领导。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对老师也有较高要求,因为上课学生听不懂,此前已有两位教师被更换。在这种情况下,潘宏根接过了讲台,开始教授高等数学。他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得大家欢迎。在他的耐心教导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学习成绩也有很快进步,终于在最后统考中取得平均分87的好成绩。

      期间,潘宏根不仅肩负着力学专业的课程,干部班的高等数学,还在学校的助教进修班中担任机械振动的教学工作。同时教授3门不同进度的课程很忙,有时一星期要上23节课,其辛苦可想而知,但他咬咬牙迎难而上。课后认真批改作业,耐心为学生辅导。在这样高的工作强度下,12月份潘宏根病倒了……1986年潘宏根获得湖北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称号。此后随着一篇篇高质量的管理和科技文章的发表,他慢慢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基础部副主任、主任,学生处处长,职称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并于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潘宏根相信:“不要因为事小而不为。做身边能够做的所有事,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任职水大

      1996年潘宏根被上海水产大学引进,回到他出生的故乡,先后担任校办主任、校长助理等职。曾与潘宏根共事,现任海洋学院党委书记的许四杰回忆:“潘宏根当时任党办、校办、外办主任,干练、严肃、博学成了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潘宏根对下属十分关心。虽然平时待人处事十分谦和,但他的原则性很强,全心全意为学校着想。他与各学院和部门经常联系,保证信息畅通,起到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校办的工作十分琐碎,但潘宏根将所有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

      2003年潘宏根受学校委派常驻宜昌,负责三峡库区现代渔业示范基地项目的协调工作。三峡库区现代渔业示范基地项目,是鉴于三峡库区发展作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项目,水产养殖业也是三峡库区发展最重要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上海市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我校建设该项目。上海市政府协作办、上海水产大学和宜昌市政府经过共同协商,在三峡库区设立了现代渔业示范基地这种对口支援项目全新的合作形式。

      潘宏根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学校各项资源,保证在三峡库区实现“生态养殖,绿色养殖,健康养殖”,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和特色学科优势,将宝石鱼养殖技术落户夷陵,为鱼苗在三峡水域营造一个舒适的家。通过养殖一些优质鱼种带领三峡人民脱贫致富。这样既强化了库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又使移民利益得到保证。作为该项目主要联系人,当地公司曾提出要为潘宏根单独开饭,但被他拒绝了。他不认为自己应特殊对待,而坚持与所有工人一样待遇,一餐伙食费从不超过3元。

      在宜昌的工作艰苦,但潘宏根没有抱怨,而是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当地移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心地投入到项目建设。他的所有努力不仅没有辜负学校信任,而且为学校赢得荣誉。由于项目实施顺利,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曾在三峡坝区宜昌市视察了我校参与建设的三峡现代渔业基地,对我校对口支援三峡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一晃潘宏根已经在宜昌工作了三年。虽然潘宏根在2005年已经光荣退休,但他放不下心血灌注的项目。潘宏根又被学校返聘继续管理宜昌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接近尾声,但潘宏根与三峡移民的情谊将永远延续下去。

      经历了风风雨雨,潘宏根认为困难地区的人需要我们做更多努力。而他也正积极实施着他“朴素的心愿”,即与一直支持他的妻子一起到他们生活过的贵州,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一位普通的大学教师,也许你偶尔在校园里遇到也不会留意,但正是他一直默默在平凡岗位上的工作,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与众不同的故事。

(海洋学院  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