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恩师朱元鼎把我带入鱼类王国。我喜欢和鱼交朋友,倾听他们的故事。
孟庆闻(1926.11-2007.4),江苏常州人,九三社员,鱼类学教授,1991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曾任上海水产学院院长,中国水产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第四届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鱼类学会理事,亚洲水产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和上海市副主任委员。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中国鱼类学界,孟庆闻为众多学者所敬仰。然而见到其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倒是她一脸的慈祥。交往至深,会发现在她慈祥的微笑背后,有一个淡泊名利、清雅高尚的灵魂。她一生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精神,如同她的学术成果一样激励着无数后学。
孟庆闻长期从事鱼类学形态解剖和分类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9本,水产高校统编教材3本,译著1本,发表论文28篇,合著有《中国动物志圆口纲软骨鱼纲》、《灰星鲨的解剖》、《白鲢的系统解剖》、《中国软骨鱼类的侧线管系统以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福建鱼类志》等。其中《中国软骨鱼类侧线管系统以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一书,她与导师朱元鼎通过软骨鱼类内部解剖和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国软骨鱼类分类系统。不仅对软骨鱼类这种高级器官的研究,以及在鱼类进化理论方面是一个超越前人的突破,并且对鱼类形态学、分类学以及进化理论方面都有着广泛影响,得到国内外鱼类学界好评。该书在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另外《鱼类比较解剖学》,在1992年被评为国家优秀教材。
与鱼为友
孟庆闻的母亲是位书法家。她专门为女儿题写“淡泊名利”并挂于其家中,时刻提醒着女儿。孟庆闻不仅领会了,而且做到了。孟庆闻是我校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校长。1983-1985年任职期间,她兢兢业业,不仅没有耽误学术研究,而且把学校打理得井井有条。
孟庆闻学风严谨、淡泊名利,对后辈学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2006年6月2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中科院院士张弥曼与张江永合作的文章,题为《中国白垩纪热河生物群的七鳃鳗化石》。该化石代表了一个新的属种:孟氏中生鳗 (Mesomyzon mengae)。其属名表示它生活于中生代,种名则是献给孟庆闻的。这是对孟庆闻为鱼类学所做杰出贡献的又一次肯定。
孟庆闻主要师从蜚声海内外的鱼类学家和水产教育家、中国鱼类分类学主要奠基人朱元鼎。伍汉霖、苏锦祥、金鑫波、宋佳坤、罗云林等我国著名鱼类学家都曾在朱元鼎门下学习或做研究。其中,孟庆闻和宋佳坤是少有的女性鱼类学家。孟庆闻得到朱元鼎的悉心指导,因而承袭了朱元鼎孜孜以求的学术态度及爱国荣校精神。为答谢师恩报效母校,孟庆闻于2006年4月24日通过校友会向“上海水产大学朱元鼎奖学金基金”捐款3万元,以激励后辈学子爱校荣校、刻苦求知、努力成才。事实上,此前她还捐助过6万元之巨。每次捐款,她都执意不要宣传。她的这一做法成了校友口语相传的佳话。
孟庆闻的嘉言美行,正是对《礼记·学记》中“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的最好诠释。她身体力行,默默无闻奋斗的科研历程,也许就是对老师朱元鼎最好的报答。
清雅淡泊
孟庆闻工作时一有空就穿梭于办公室、实验室,查阅资料,做鱼类解剖。苏锦祥说:“孟先生不仅课教得好,图也画得很漂亮。她在黑板上画一条鱼,鱼的形态结构一目了然,深受学生喜欢。就连其他老师也都纷纷向她请教取经。孟庆闻与教研室同事相处很好,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她以身作则,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
孟庆闻为人谦虚,不喜欢张扬,对名利无所欲求,总喜欢默默无闻的工作。她以一种充沛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着她自认琐碎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些所谓零碎工作的日积月累,使她为中国鱼类学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初我国的各项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孟庆闻因陋就简、津津有味地投入到鱼类学研究。她为了自己热爱的鱼类学,为了能找到更适合自己更能发挥才智的场所,先到上海水产学院跟随朱元鼎学习鱼类学,后决定从华东师范大学调到上海水产学院担任朱元鼎的助手。因为她热爱,所以她来了。她一门心思扑在鱼类研究室,勤勤恳恳地解剖、分析标本,研究、整理文献,一呆就是将近40年的春秋冬夏。
苏锦祥说:“孟庆闻在研究室‘说话少,做事多’,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她好像有永远使不完的精力、用不完的热情,整天就是默不做声地做学问。她在研究室人缘非常好。担任领导期间,她常常尽最大努力去调和同事之间的各种矛盾。若上级有什么先进个人或奖项给研究室,孟庆闻能放弃的就放弃,尽量把更多机会让给其他同事。”
孟庆闻认为,与其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如踏踏实实去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她一生淡泊名利、全心为学的作风,在学术界广为称道。有件事很多人不能理解。当时中国科学院刘健康院士和张弥曼院士想联合推荐孟庆闻为当年新增院士。这是很多学者求之不得的崇高荣誉,也是众多研究人员梦寐以求的学术称号,甚至不乏有人为成院士而费尽心机,为此投机取巧、不择手段。可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孟庆闻放弃了这个机会。她谦虚地认为自己条件还不够好,难以胜任如此重要的职务,所以她坚决推辞,说还是把这个机会留给那些更优秀的人吧!这件事在鱼类学界为众多学者津津乐道。
还有一件事,令人印象深刻。200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名为《中国动物志圆口纲软骨鱼纲》的专著。该书是以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为第一作者,孟庆闻为第二作者出版的。其时朱元鼎已经过世15年了。《中国动物志圆口纲软骨鱼纲》是建国以来对该领域研究所做最为系统的总结,也是研究中国软骨鱼类的重要参考资料,有着很高学术价值。孟庆闻把她与恩师朱元鼎的多年研究成果做了精心总结,呕心沥血花费数载春秋终于在2001年写成此书。按照常理孟庆闻作为该书第一作者无可非议。但是孟庆闻对老师朱元鼎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定稿时她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贡献者应该是她的老师朱元鼎,因此毫不迟疑地把朱元鼎列为第一作者。
师风长存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谢丽娟为孟庆闻题词“淡雅一生,师风长存”。这是对孟庆闻一生恰当公允的评价,点出了她的人格魅力和师者之风。她低调平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或许她不曾有耀眼华丽的光环,但她对我国鱼类学的卓越贡献却为世人景仰,为学界称颂。也许“名利”是她一路走来不断甩下的一个个沉重包袱,而“学问”,即追求学术本真,才是她一生奔波渐渐收获、蕴涵智慧的专著。
(生命学院 马召腾 柯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