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吕美华:熔铸军魂的教师

 

 

      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依赖别人活着,不依靠父母亲朋,要一个人独立坚强地生活.


 

 

 

吕美华(1921.12-2001.8),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航海技术教授。曾任华东海军第六舰队航海业务长、海军青岛高级专科学校军事科学研究部科长及航海科研室副主任、上海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航海教研组主任、上海第六届政协会议特邀委员等。

  

      凡是参过军的人,似乎永远无法消退军魂的烙印——军人的那种品格,一种非凡的严谨、纯正的朴实以及难以磨灭的忠诚。

考入海军学校

      1936年5月,风华正茂的吕美华,走进了位于福建马尾的福州海军学校。这所学校的前身为福州船政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也是不少青年梦寐以求学习海军知识的地方。海军学校不收学杂费,但要求极为严格,教材大多采用英文。学生入学半年后须参加甄别考试,不合格者要被淘汰并要返还前期培养费用。吕美华在此勤奋学习,不甘落后,如一只雏鹰渴望飞翔那样汲取着航海知识。

      但是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马尾海军学校被迫迁到福州鼓山,海上实习也因此搁浅。海军不出海实习,如同鱼儿离开赖以生存的水,然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生们救亡图强的爱国热情却空前高涨。他们通过一切可能方式支持、捍卫祖国,有的从校园走向战场,有的加入陆军,有的转投空军……面对国难,吕美华更加体会到知识强国的重要。他于1938年春离开马尾海军学校,辗转进入青岛海军学校(马尾海军学校后并入该校),在重庆实习作战。1944年12月他考入重庆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并赴美国学习海战。经过两年进修,吕美华完成了迈阿密海军训练中心的课程,系统掌握了对航海、火炮、通讯等方面的知识。

效力人民海军

      1946年,在父亲吕一峰指引下,吕美华义不容辞地投身革命解放事业,竭尽所能完成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他利用在南京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港务处、情报处和训练处等部门供职之便,参与搜集军事情报。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他因出色的完成任务而受到表扬。这段时间成为吕美华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最终使他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通令缉拿共产党员杨仓活。吕美华获悉后,通过组织巧妙机智地设法营救杨仓活,使其顺利脱险。

      1949年4月23日,张爱萍率相继起义的国民党海军官兵,成立了中国第一支人民海军舰艇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吕美华担任首任“西安舰”舰长。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被任命为华东海军第六舰队航海业务长,并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为帮助从陆军调入海军的同志,尽快掌握舰艇战斗部位战术、技术,他多次组织舰艇官兵进行各种战术、技术训练。他制定舰上战斗部署、编写舰艇操作与条例,为华东海军初期建设和发展铺路加瓦。

      1957年秋吕美华奉调青岛海军炮兵学校(1961年改为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工作,先后担任该校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和航海教研室副主任等职。他悉心研究现代条件下航海作战新战法,根据军队发展要求制定学科训练计划,并编审全套英文《海军战斗教材》,为人民海军培养舰艇中级军官和海军航海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受到海军领导好评。1962年他被授予少校军衔。

      与众多海军官兵一样,吕美华为完成军人的使命而欣慰,为贯彻人民子弟兵的精神而奋斗。在这样的理念背后,是一个灵魂与军魂相呼应相融合的统一过程。正是由于这种统一,吕美华养成了一种军人的生活习惯。

调入水产学院

      1964年秋,吕美华调入上海水产学院,担任海洋渔业系航海教研组主任。从海军学校到普通高校,工作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但火热跳动的心却没有变。或许是出身军人的缘故,他授课时不知不觉间学生一种“一丝不苟,公正严明”的精神感染。他以切身体验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勇于创新,自己也不断扩充新知识,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担任航海教研室主任期间,他将原来的航海实验室逐步发展为航海仪器室、海图作业室、航艺器材室、海洋气象室以及楼顶露天观测场,并引进相关仪器、器材。20世纪80年代初,他利用参与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计划审定及人事安排的机会,努力为改善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创造条件。为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映最新国外航海和远洋科技知识,他在授课之余着手编写中英文教材、翻译外文资料。吕美华似乎总是闲不住,军旅生涯造就了他严格要求、勤奋敬业的作风。

      1985年离休后的吕美华对学校发展仍然非常关心。无论身体状况如何,他都尽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他主动为重大纪念日或活动撰写回忆文章。这些文章有的被上海市教委收入专辑,有的刊登于校报,为当代青年了解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提供了真实感人的素材。吕美华还经常通过书信,向在国外、台湾的亲朋好友,宣传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宣传“一国两制”的伟大方针。他还积极周旋邀请他的同学,原台湾海军总司令邹坚,到上海参观访问,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增进两岸人士的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吕美华是军人出身,对儿女要求严格,教育他们诚实与尽责,但严厉中不失侠骨柔情:女儿晚上下中班时,他会准备好热腾腾的夜宵;对离家在外的儿女,他时不时寄去一封封厚厚的家信……这些生动的点点滴滴成为家人宝贵的记忆。

生命熔铸军魂

      回首吕美华的心路历程,一个活脱脱熔铸“军魂”的学者形象浮现于眼前。他对祖国的和谐进步充满信心;对共产主义理想,怀有坚强信念;对社会浮现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教育改革和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倾力支持;对自己严格要求,毫不松懈。他经历过少年时的年少气盛,青年时的血气方刚,中年时的刚毅睿智,老年时的沉稳厚重,而最终使他成为一名熔铸“军魂”的大学教师。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只海鸟展翅飞翔、搏击海浪的生动剪影,让我们在历史的天空与心灵的希冀中发现不灭的记忆和感人的影像。

      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将军,1992年11月10日上午,在海军上海基地司令部综合楼,会见在沪吕美华等当年与他共同艰苦奋战,一起创建华东海军的同志并赋词留念。这首词也许表达了当年那些所有海军官兵的共同心声与理想:

      华发有幸会申江,

      笑谈往事神采扬。

      情义无价,

      晚霞焕光。

      固我长城卫海疆。

 

(海洋学院  徐盼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