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陆桂:奋力的翅膀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一定要坚强地挺过去——坚持就是胜利。

陆桂(1917.10-   ),浙江平湖人,淡水渔业教授,1991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42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曾在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就职。曾任上海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主任。著有《钱塘江资源》、《钱塘江的湖泊业》等。

 

曲折求学

      陆桂出生于一个平凡而又幸福的书香家庭。父亲饱读诗书,母亲温柔贤惠。陆桂幼时在家乡私塾读书,1936年一举考入燕京大学(即现北京大学)。但天不尽如人意,因“卢沟桥事变”爆发,使陆桂渴望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转眼间成为一张废纸。他苦恼,亦无奈。但相比学业他更忧心的是国家安危。带着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知识的渴求,陆桂继续在家中苦读。两年后高考恢复,他又重新看到了希望,最终被上海圣约翰大学录取。这是沪上一所享有盛名的教会大学。

      陆桂就读于圣约翰大学医科。在大学里他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不断汲取新的养料充实自己。他成绩突出,表现优秀,受到老师和同学们肯定,但似乎天妒英才,陆桂在第一学年结束时突患肺结核,被迫休学一年。当再次回到学校后他不得不告别喜爱的医科,改读与其相近的生物学,从而有幸受教于著名鱼类学家、我国鱼类学奠基人之一朱元鼎。后来他与朱元鼎都在上海水产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日军入侵上海期间,圣约翰大学被占领。失去校舍的师生想方设法找到南京东路一间破旧房屋继续上课。虽然条件艰苦,政局恶劣,但在抗战激起的爱国氛围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更为高涨。陆桂在老师指导下畅游于生物学领域。无法继续医学课程的遗憾慢慢消逝,他逐渐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且越来越浓厚。一年之后师生得以回到位于苏州河畔的圣约翰大学原址上课。在久违的校园里,陆桂学习更加勤奋,完成了大学学业,于1942年毕业。曲折的求学生涯虽然告一段落,但他对知识的探索却刚刚开始……

事业波折

      经历了多年坎坷求学生涯,陆桂毕业后却又面临更严酷的考验。当时,恰逢日本人大量征集年轻力壮的中国人充军。一不甘做日军手下的棋子,二想为祖国发展做些贡献,陆桂决定远走他乡。他经人介绍在重庆郊区北邳的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谋得一个职位。这里聚集了不少像陆桂一样充满志向的年轻人。他们相互协作,评议时局,结下了深厚友谊。

      1949年全国解放后,陆桂重新回到了上海,在上海市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学院前身)获得教职。不久,新中国政府开始积极谋划新的高等教育事业,学校紧锣密鼓为向本科高等水产学府转变做准备。经多方努力和筹划,1952年学校升格为上海水产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本科高等水产学府。经陆桂推荐与联系,时任圣约翰大学理学院院长、代理教务长,在鱼类学方面已卓有建树的朱元鼎,来到上海水产学院任海洋渔业系主任,增强了学校在鱼类学领域的研究地位和实力。此时,陆桂在水产养殖系从事养殖生物学教学。他邀请在重庆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工作时结识的生物专家为学生授课。在教学模式方面,由于陆桂与苏联米高扬学院的教授相识,他结合国情将苏联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予以转化,并应用于水产学院的教学管理。陆桂以身作则,工作努力,使水产养殖系的教学水平在较短时间里实现质的飞跃。

      实验是深化理论学习的关键。为此,身为系主任的陆桂想方设法在有限条件下改善教学、科研硬件设施,如实验室建设、教学环境改善等。尽管在各项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但是陆桂没有动摇,从学校大局出发,身体力行向教师们倡导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精神。他带学生到生产单位、池塘湖泊等实习,经常一去就是半年,儿女几乎都见不到他的影子。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各方面工作都非常繁重,陆桂做起事情来十分投入。有时为了研究某个课题,他干脆连续多天在学校凑合过夜,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家中事务几乎都交给妻子一人打理。对此,他至今不无感激。

      然而“文革”开始后,陆桂的工作却被迫中断。此时已一把年纪的陆桂,被迫离开了他热爱的教育、科研事业,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他的4个子女也不得不辍学,全家老少一起随他去农村。受“文革”左的思潮影响,上海水产学院也于1972年被强行要求迁出上海。当时福建厦门急需发展水产业,于是上海水产学院搬迁到厦门集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

      “文革”给陆桂家庭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陆桂的一位儿子说:“由于父亲的原因,我们兄妹四人从小就生活在艰苦劳作与忐忑不安中,没有一个有机会上大学。”陆桂十分感叹:“这是我一生中比较大的遗憾。由于我的因素,我的儿女都受到了影响。那时下乡去劳改,一家几口背着行李走,吃不饱,穿不暖,天天下地劳作。这些孩子跟着我一起受苦受累,不能学习,想起来都觉得辛酸。”

      上海水产学院迁往厦门几年后,国家开始拨乱反正,科学迎来了春天,广大知识分子重新看到了希望,无比欢欣鼓舞。驻留上海的教师和厦门水产学院的师生,为了延续上海水产教育的渊源,都希望在军工路原址恢复上海水产学院。然而要原址复校谈何容易?朱元鼎、黄亚成等带着众多师生的期望,不顾年老体弱、疾病缠身而四处奔波。终于在各方努力和支持下,于1979年得到国务院批复在原址恢复上海水产学院继续办学。这既是众多师生争取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发展水产科技、教育、产业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水产学院在军工路恢复办学后,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教学用房紧张、师资力量不足、实验设备陈旧等等。回到工作岗位的陆桂,积极筹措,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确保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勤奋是金

      对当代大学生,陆桂充满期望:“我希望他们不要走老路,要有创新和发展的精神,只有创新,才会在专业上不走别人的老路,才能真正有所成就。而且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一定要坚强地挺过去——坚持就是胜利。”

      究竟聪明和勤奋哪个更重要?陆桂语重心长地说:“只有聪明是不够的。聪明只有加上后期的勤奋才能在专业上有所成就。”陆桂也这样教导他的弟子。现为上海水产大学博士生导师、青岛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李思发,以及主要研究水生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水华形成的生态机制及其生物控制、藻毒素的环境行为的刘其根等等,都曾受教于陆桂。在2007年5月李思发70岁生日典礼上,他动情地提起对他影响最深的几位教师,首先提到的就是陆桂。李思发认为,从陆桂身上,他学到了严谨求实,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陆桂曾主持或参与上海淀山湖生物资源调查、新疆波斯登湖渔业资源调查、钱塘江鲥鱼系统调查、千岛湖放养鱼工程等。他提出在新安江放养虹鳟、太湖银鱼等设想,获得良好的实践成果。

      充满转折和起伏的坎坷人生,磨砺了陆桂傲然坚忍的品格。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当代青少年述说了逆境成才的峥嵘人生。在这种摧之弥坚、愈挫愈勇的激流勇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斑斑驳驳的人生画卷。如果陆桂理想的翅膀脱去沉重的历史负荷,今天这位老人或许心无遗憾,而是无比坦然地微笑着怡享天年。

 

(生命学院  张洪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