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待人,要以诚相见;做学问,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
楼允东(1937.5- ),浙江义乌人,民盟盟员,遗传育种学教授,1993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曾赴英国进修两年。曾任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鱼类学科点负责人、《水产学报》编委和上海市遗传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与中国水产学会高级会员。先后发表论著百余篇(部),获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主编“九五”国家重点图书《鱼类育种学》等。
英国进修
1982-1984年间,楼允东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罗斯托夫渔业研究所(MAFF Fisheries Laboratory,Lowestoft,UK),进修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师从国际著名鱼类遗传育种学家C. E. Purdom博士。
当时我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出国进修机会非常难得,出国程序和手续也很烦琐。经院系层层选拔、考试通过后,先到上海外国语学院学习半年多英语并参加出国考试,成绩合格方能派出;出国前还要到北京语言学院集训一个多星期。由于当时我国经济比较落后,高档商品匮乏,西装要到友谊商店定做,买羽绒服几乎要跑遍整个上海,即使领带也很难买到。
到英国后,先在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住下,再到Cardiff 大学语言中心学习一个月英语。那里教学方式特别,不是坐在教室里读书,而是每周一次开车到各地参观名胜古迹,从中了解英国社会与文化,增进各国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语言交流。他们参观了威尔士煤矿博物馆和莎士比亚故居等,到伦敦游览了泰晤士河、唐宁街、海佳公园和Big Ben等景点。
楼允东出国时已是40多岁的中年人。当时罗斯托夫除楼允东外没有其他中国学者,因此学习和生活困难不少,但过了半年适应期后渐渐好转,他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逐渐得到导师认可。每月166英镑的津贴对国内来说非常优厚,比国家总理工资还高,但与英国生活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了节省开支,他尽量找便宜住处,两年内数次搬家。由于住处不提供厨房,因此早餐和中餐就靠饮料和面包充饥,晚餐在一位热情友好的华侨家里搭伙。当时国内外联系基本靠书信往来,往返至少半个多月。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大多只能深深埋在心里。
春华秋实
出国前楼允东主要从事组织胚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组织胚胎学》、《胚胎学》和《切片技术》等课程,并主编全国高等水产院校教材《组织胚胎学》,1981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1996年再版)。直至如今,全国许多高等农业院校仍在使用这本教材。期间参加“真鲷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科研项目,于1978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奖。
1984年回国后,楼允东开始从事遗传育种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遗传学》、《育种学》和《水产动物育种学》等课程,主编了《鱼类育种学》一书,1999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鱼类育种学专著。
我国在鱼类育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许多科研成果。除了传统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外,突出表现在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上。雌核发育研究从实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用细胞核移植技术选育鱼类新品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转基因鱼研究,我国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当时国内还没有一本公开出版鱼类育种方面的专著反映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科研成果;另外,尽管已有几本适用于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参考书问世,但有的出版年代已久,教材内容亟需补充与更新,有的面太广而深度不够,有的是根据国外著作编译,有关我国鱼类育种方面的资料不多。因此有必要出版一本系统的鱼类育种学专著。楼允东从英国进修一回来就着手编写此书。不知付出多少艰辛劳动。该书后来被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并于2001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重新出版。专著和教材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并分别荣获2003年全国优秀水产论文和专著二等奖和2005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
楼允东在英国进修期间,曾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Journal of Fish Biology》上发表了三篇有关鱼类多倍体和雌核发育的论文,首次报导了用静水压成功诱导出虹鳟三倍体,受到各国学者关注,先后收到16个国家50多名学者索要论文的信函。论文被广泛引用。
回国后楼允东除继续从事鱼类多倍体研究外,“七五”期间还主持农业部生物技术重点项目“鱼虾性别控制研究”;“八五”期间承担国家攻关项目“淡水鱼类种质冷冻库研究”和农业部生物技术项目“鱼类干扰素基因的分子克隆”等。另外,还承担了上海市科委招标项目“鲫鱼性别控制的研究”;“九五”期间承担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我国不同地理种群银鲫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等。除此,还参加了一些横向研究课题。其中“高邮杂交鲫杂种优势利用及其遗传性状的研究”,获江苏省1991年水产科技进步二等奖;“家鱼秋繁及其对次年春繁影响的研究”,获江苏省1993年水产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邮杂交鲫及其亲本血清生化成分的比较研究”,获上海市水产学会优秀论文奖。另外,还参加编写了《现代科技与上海》一书,1997年获首届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199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师生情谊
“楼教授是一个对学生非常好的教授,犹如慈父!” 楼允东的研究生依然怀念那段美好岁月。学生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楼允东会尽力帮助。逢年过节总会送点小礼物,如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还会请学生到家里用餐。“五一”、国庆,他还给钱鼓励大家多出去放松放松。
从研究生一进校门,楼允东就在尊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根据每个人特点规划研究方向。他不会给学生很大压力,一味催着做实验、写论文等。有时甚至还劝学生要学会放松。这种宽松的教学方法不仅未影响学生实验和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反而促使学生学会主动完成任务。很多学生考虑不到的问题,他会帮学生想;学生没有的资料,他会提供线索或亲自为学生查找。学生论文要准备发表了,他会一丝不苟地修改。一篇8页纸的论文,他满篇圈红,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学生准备考博了,他会主动写推荐信。
“我们对楼教授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正在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刘艳红感言。自1994年开始,楼允东共指导过13名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如今大多已取得博士学位;有的出国深造,事业有成。逢年过节,他经常会收到学生寄来的贺卡或电话问候。学生的成功是楼允东最大的喜悦。
乐在其中
楼允东自2000年7月退休后,还先后指导了6位硕士研究生,并发表10多篇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为研究生上《水产动物育种学》,并担任学校的教学督导;参与《大辞海》农业分卷和《水产词典》编写工作;另外,他还经常为《动物学报》、《中国水产科学》、《热带海洋学报》和《上海水产大学学报》等审稿。正如楼允东所说:“退休后并不比在职时轻松多少,甚至比在职时还忙”。正是怀有一种对学校、对水产教育的无限热爱,他仍然在默默工作并乐此不疲。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管有多忙,楼允东每天总要挤出时间看书。年已七旬的他,思维依然敏捷,目光炯炯有神,身体也十分硬朗。他一直保持着早睡早起的习惯。从家里到学校,他特意不就近上车,而是坚持步行15分钟后再乘车到学校,顺便锻炼身体。他用行动述说着“忙碌着并快乐着”的人生哲学。
(生命学院 吴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