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林雅年:和蔼待人,严谨工作

 

 

      没有激情,人会颓废;没有意志,人会凋零;没有智慧,人会平庸。人生要培育,人生要磨练,人生要积淀,厚积薄发,人生才辉煌——与青年学生共勉之。

 

林雅年(1937.4-   ),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哲学教授,1993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加工系。曾在上海市委党校进修哲学专业。曾任社科部副主任、主任,全国农业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等。专著《上海科技(1949—1984)》获1986年上海市科委、市政府嘉奖,《上海市“六五”科技攻关项目经济效益计量和社会效益分析》获198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学习水产,转教哲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使林雅年出生时就面临严峻的生活挑战。由于家里子女众多,经济困难,排行老二的她不得不过早为生计而奔波。她边做工边上夜校,靠打工赚学费。1956年她一举考入上海水产学院水产综合利用专业。可是1960年毕业留校之际,她并未从事心仪的水产综合利用专业。因学校缺少哲学教师,她自愿服从社会需要,承担起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岗位上一耕耘就是40年。当时青年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大都会优先服从社会需要。

      从水产综合利用到哲学,意味着从理工科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跨越。由于林雅年大学所学并非哲学专业,她不得不从头开始,努力跨越这一学科鸿沟。为此,她到马列教研组(现社科部)工作以后,先在上海市委党校哲学班接受一年培训,初步了解哲学概貌。然而这远远不够,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钻研业务,就难以胜任工作需要。为此,回校后她自学哲学理论著作,阅读相关杂志,熟悉哲学术语,努力学习以哲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当时水大学生大多对社会科学缺乏了解,觉得过于抽象,比较空洞,没有较大实用性,学起来力不从心。林雅年对此深入研究本学科精髓,尝试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开启学生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除此之外,她还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林雅年结合现实例子探讨社会科学理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她觉得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思考问题。为此,除了系统讲授课堂知识外,她非常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她就近取材,带领学生到水产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通过对水产养殖业、制冷业、加工业、储藏业的调研观察,从实际事件和调查数据中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水产专业有效融为一体,把抽象的哲学带入生活,放入现实加以运用和研究,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有位女硕士生在读研时成绩并不突出,对社会科学理论缺乏兴趣。她在林雅年指导下完成了社会科学方面的硕士学位课程。多年后她突然从海外寄来一封信,向林雅年倾诉她对人生的理解和对哲学的认识。这位学生已远嫁海外,在家相夫教子,学习外语,无意间她接触到海外学者对哲学理论的探索,使其深感哲学的深奥。她开始意识到人文社会科学无所不在,并从生活经历中感悟到它的意义。她不断通过书信向林雅年求教。于是,远隔重洋的师生又重新开始了《达尔文进化论》中有关哲学问题的书信讨论,开始了在社会科学学术殿堂里的又一次交流。

      在大家眼里,林雅年严肃、严谨。无论对学生工作,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她都力求完美。为提高教学效果,她不辞辛苦多次带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和生产实习;为使学术研究开展得更深入,她大量阅读学术期刊、杂志和书籍,参加多个学术团体,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春天艰辛的劳动,就不会有秋天甘甜的硕果。林雅年对此体会深刻。

带领教师,开拓创新

      在担任社科部主任十余年里,林雅年除进行个人理论研究与教学外,还注重带领同事们一起搞科研,一起提高教学水平。她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其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可是,如果缺少学生的反应与配合,那老师的课讲得再生动也是单向的。

      林雅年设想让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参与点评教学工作,从学生听课反应与老师讲课内容两方面来寻找差距。于是她和社科部的老师们策划了教学观摩比赛。他们邀请各院、系主管领导观摩打分,邀请资深教授组成专家组,对教师讲课进行评分。在比赛中,专家组不仅要对教师的讲课难点、思维逻辑、口齿规范等进行常规评比,还要观察在座学生反应。通过比赛,使教师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理论深度、讲课技能与授课方法。对青年教师来说,这是一次展现实力,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的机会;对老教师来说这是展现教学风格,吸取青年教师现代授课理念的机会。比赛给老、中、青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讨教、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许多专职学生工作的教师,从学生工作角度给予建议。辅导员将学生反应和动态,反馈给授课教师,使他们得以从学生角度,把握学生兴趣点和疑点。这项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全校普及推广开来。

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从2000年退休之后,林雅年继续关心学校的工作,参加了校关工委工作和教学督教督导工作,奔波在学海路校区,与师生们沟通交流。

      有一次林雅年随机抽听了一堂课。授课的是一位老教师,话语十分风趣幽默,穿插相应文科知识和古代历史,把枯燥乏味的古代制度讲得栩栩如生、生动有趣,前排学生沉浸在教师的授课中。但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林雅年,却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她向学生借了课本,根据板书寻找讲课进度,随后环顾四周学生的反应,又摘下老花眼镜仔细看了看课本,抄下一些板书,取出听课评价表,认真地写了些什么。林雅年发现老师课讲得非常好,但是学生反应还不够积极。她发现除了前几排学生在认真听课外,后几排学生有的在看报纸杂志,有的在背英语单词,有的在做公务员或考研试卷……

       课后,林雅年与这位老师及时沟通。原来这是一节毕业班的课。准备踏入社会的学生们为找到一份工作,不停地在收集各种招聘信息,或为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做最后冲刺,或为出国留学做准备……面对毕业,面对今后发展,毕业生们坐不住了,利用课堂时间忙起自己的事情。林雅年在同情毕业生之余,提请授课教师关注课堂纪律。虽然大四学生要应付的事情多了,但毕竟还是学生。学生就要以学习为主。林雅年就此向教务部门沟通、交流,得到赞同,对毕业班加强了管理,通过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上课、请假、出勤率等做了严格规定。对此,学生起先不免有些牢骚和抱怨,但在应聘、面试时,不少人又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好处——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回答问题时胸有成竹。

      大学生已不是幼稚的孩子,而是一群有独立思想主张、年轻气盛的青年,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成熟,有时会把教师的善举误会成压制,将自己和教师对立起来,对学校和老师的某些规定或要求产生逆反心理。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一旦回首往事他们就会领悟到学校和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严谨认真的教师,将一生奉献给了大学教育事业。这样一种执着,一种坚持,给予莘莘学子以精神感染和长久而真挚的关爱。

(人文学院  张文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