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纪成林:播撒创造的种子

 

 

      水族世界奥妙无穷,我们要用心去聆听它们的声音。

 

纪成林(1936.12-2005.3),江苏南京人,九三学社社员,水产养殖学教授,1992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曾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兼渔业学院办公室主任、全国水产标准化海水养殖技术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支部委员、杨浦区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委员,曾被评为九三学社上海市积极分子。发表多部著作和多篇论文。1980年获福建省科技成果奖。1989年获上海市对虾育苗奖励证书,同年被评为全国支农扶贫优秀教师。

 

      “小车不倒尽管推。”正是在这句格言指引下,纪成林迈着稳健的步伐一路走来,身后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他做事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无论宏观架构还是细枝末梢,都一丝不苟。虽为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的教授,但他从没有什么架子,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亲切。

投身科普事业

      科普是播撒创造火花的事业,但是科普工作者却是幕后英雄。纪成林退休以后,有感于当代青少年对科学与文化常识的欠缺,积极投身到宣传与科普事业。就在科普这块园地里,纪成林以他的忘我投入,播撒了无数希望的种子。

      校园文化是环境育人的一部分。1997年学校要筹备校史陈列室,纪成林积极要求参加这一工作。那时没有系统梳理的历史脉络、照片资料,没有穿针引线的现成文字,写真、喷绘价格还非常昂贵,因此文字说明要预先设计好尺寸,用电脑刻字机一个一个刻字,再小心翼翼地一一贴到展板上去,照片要一张一张找出底片,设计好尺寸再冲洗出来。当时正值八月,酷热难当,办公室里没有空调,大家埋头苦干、汗水淋漓。纪成林身为教授,却从不摆架子,总是奉命精益求精地完成分内工作。他借助T形尺贴字贴图片,务求端正、妥贴、美观。为了调节气氛,看起来严肃认真的纪成林还经常开些玩笑,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校史陈列室完成后,学校从此有了一处“介绍学校悠久历史,传承优秀文化精神”的宣传教育场所。正是有了纪成林等人的基础性工作,校史陈列室在2002、2004年得以进一步丰富和改造,逐步建设成为今天达300多平方米的校史馆。百年沧桑,一馆览之。其实一座校史馆,凝聚的正是像纪成林那样,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上海水产大学、复旦大学等倡议下,上海东北片高校组建成联合体,为学生开设校际共享选修课程或专业。纪成林为东北片高校的大学生们开设了《收藏与鉴赏》、《水族趣话概论》两门选修课,分别介绍收藏与鉴赏知识和关于水生生物的知识趣闻。他开设的《收藏与鉴赏》课,常常旁征博引,细数国内外收藏发展历史和现状、收藏与生活、收藏文化与精神文明、收藏风俗与名人收藏珍闻等;开设的《水族趣话概论》,从阳澄湖“大闸蟹”的鉴别、河豚毒素、叫鱼不是鱼的生物,到钱币、邮票上的鱼文化等,趣味怏然,引人入胜。这两门课一时成为东北片高校学生的热门选修课,吸引了复旦、同济等高校众多感兴趣的学生。

      为了使更多人了解水族知识,澄清生活中的常见误识,纪成林主动联系校报,希望开辟一个科普专栏。校报编辑部对此非常感兴趣,大家一起为专栏起了一个名字“博士信箱”。从此校报一期不落地按时收到纪成林撰写工整、语言优美、趣味横生的科普文章。日积月累,充满水族趣事、科普知识的“博士信箱”,以其插图精描细画、文笔优美流畅、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不仅赢得校内广大读者关注,而且成为上海高校校报圈内有口皆碑的栏目。

      2002年纪成林将已发表的“博士信箱”文章,汇编成《水族趣话》一书。许多读者获悉后纷纷索要。2004年他又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辑刊印了《水族趣话》第二辑。该书虽未正式出版,但装帧精美,脍炙人口,颇有趣味,还附有很多精美照片和插图。有了这么好的前期积累,有人多次建议他公开出版,让更多青少年受益。他却总是谦虚地说:“还要多听听意见,然后再考虑是否公开出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严谨细致、认真务实的做人态度。

轻点智慧之光

      在上海水产大学博物馆,在硕大无比的抹香鲸标本和漂亮的贝壳标本前,有群高一年级的学生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并好奇地围着纪成林,询问鲸鱼与鱼的联系与区别,鱼儿的生活习性、养殖方法,贝类的种类、乌贼和枪乌贼有什么区别……

      有位学生问:“纪老师,这是神仙鱼吗?”

      纪成林乐呵呵地说:“不对。你看,这鱼身上的花纹多像斑马身上的条纹啊,是斑马鱼!”

      1952年由著名鱼类学家、中国鱼类学奠基人之一朱元鼎创立的上海水产大学博物馆,是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自2002年博物馆分馆——上海水产大学鲸馆建成后,纪成林就成为这里的科普顾问。他结合博物馆展品,经常为来馆参观的青少年介绍海洋生物知识。如秋老、传芦等,其实都是指河蟹,鲸鱼叫鱼却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等。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受到青少年欢迎。为了丰富博物馆的展品和内容,纪成林还将自己多年收藏的成百上千种贝类拿来义务展览。2003年11月3日,纪成林受聘为鲸馆顾问教授,以他名字命名的“纪成林工作室”也在上海水产大学鲸馆成立。

      2005年2月,纪成林为五十六中学的学生们开设了两门特色自主选修课,其中有一门是《生活中的鱼文化》。除了开课之外,纪成林还经常为学生做科普专题讲座,介绍海洋生物、自然人文、社会风俗等知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我国悠久的海洋文化,并指导教师、学生开展课外小组活动。他还带领五十六中学“观赏鱼爱好者俱乐部”的孩子们现场考察,通过直观、感性的讲授使学习充满趣味性;为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他还指导学生建立微型生态模拟系统……

      此外,纪成林还继续活跃在教坛,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上课。他还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居委会一起举办收藏与鉴赏展览。作为一位“老杨浦”,在连续四届担任杨浦区政协委员期间,纪成林积极为杨浦发展献计献策。他经过调研,提出滨江开发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尤其要注重整体规划的高起点……他的建议已成为杨浦在“知识创新区”建设过程中重视的细节。

      科普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平凡,是因为它要默默付出,甘于奉献,是幕后的园丁;伟大,是因为它为青少年点燃智慧的光芒,激发创造的遐想。由于对科普事业的杰出贡献,“纪成林教授无怨无悔为科普”被评为2003-2004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十佳好事。朴实的耕耘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可这对纪成林来说,无非是多了一个名号。他最感兴趣的仍是把满腹经纶,饶有兴味、深入浅出地讲给青少年听。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在纪成林准备在科普园地大干一场的时候,他却突然于2005年3月25日因病离开了我们。这位在虾、蟹研究与养殖方面卓有贡献、享誉长三角的专家,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一生热爱并执著奉献的事业。纪成林去世后,上海水产大学党委书记叶骏无比惋惜,提笔写道:“斯人已乘神龙去,此地空余珍贝宫。敬业奉献堪楷模,清明勿忘祭纪翁。”纪成林,一位热心科普事业的老专家老教授离我们去了,但他热心科普的精神却依旧感染着我们。在他的科普教育影响下,今后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水生生物学家和科普工作者。

 

(生命学院  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