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葛光华:质朴之光华

 

 


      经济管理学院曾是我与老教师共同创业的地方,祝愿它早日建成特色学科优势明显、国内外知名的教学科研基地,为繁荣我国渔业经济管理学术研究多作贡献。

                                                                                                                                         

 

葛光华(1936.8-  ),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渔业经济学教授,1995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水产养殖专业。1984年参与筹设全国第一个渔业经济管理系,并于次年担任系主任。

 

 

      葛光华19岁时,我国正处于建国之初,各行各业都紧缺人才。葛光华毅然报考了上海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前身)水产养殖这个艰苦专业。

      大学毕业后葛光华被分配到上海水产局工作。尽管拥有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大学文凭,葛光华还是一头扎到郊区和周边海岛生产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指导生产。他心里有个朴素的想法,就是给上海市场供应更多更好的水产品。

      上海郊区的夜晚空旷而沉寂,舟山嵊泗列岛的清新海风荡涤了心灵。没有霓虹闪烁,歌舞喧嚣,只有浩淼的星空、蔚蓝的波涛。葛光华工作之余常常站在海边的礁石上,让思绪随着波浪滚涌,随着海风飘扬。

      “我能做些什么,该如何去做?”这些问题一遍遍地冲击着葛光华的头脑,他不停地探索答案。“十年磨一剑”,一晃10年过去了,葛光华在无数个月夜自我对话,内心的答案逐步清晰。10年间,他在行政管理、生产技术等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

发展渔业经济学科

      1972年,葛光华调到上海水产学院,并随校全家迁往厦门。他由机关转到生产管理,负责养殖试验场的工作,研究范围逐步涉及养殖企业经营管理等经济管理领域。内心多年的自语再次回荡,令他欢欣鼓舞,踌躇满志。

      当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无锡建立亚太地区综合养鱼培训中心中,有门《水产养殖综合经营》课需要两名教师,一些教师推荐了葛光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葛光华在讲课前经过一年时间调研,了解听课者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准备教案,将我国水产养殖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经验糅合成讲义。

      1984年,上海水产学院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渔业经济管理系,葛光华被调到渔经系任办公室主任、系副主任,一年后任系主任。当时学校拥有全国最完备的水产养殖、捕捞、水产品加工三大专业,而对新成立的渔业经济管理系而言,困难重重。一缺教师,二缺教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甚至有人认为开办这一新专业简直就是空中楼阁。

      但葛光华与同事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吸纳新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师资;聘请上海水产局局长等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邀请国外渔业经济专家讲学;发动全体教师参考日本、美国等国外教材,结合上课讲义编纂教材。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部决定加强教材建设,渔业经济管理专业确定编写5本全国统编教材,葛光华为系里争取到4本教材主编。

      为使教师尽快成长,葛光华安排几个刚毕业的年轻教师随堂听课,带着去渔业生产单位调研,并到基层接受锻炼。一批后起之秀很快成为骨干教师。他们说:“葛老师治学严谨、乐于助人,有大局观,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都乐于助人。他富有亲和力,工作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对学院创建和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和牺牲。”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师说:“他为渔业经济学科花了很多功夫,申请了第一个硕士点。学院能有今天的成绩,多亏他带了一群年轻教师。他经常与老师谈话交流,检查教师的教案,将教案不断充实、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他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为专业不断尽力,精益求精,事业上像老黄牛一样。”葛光华确实如一头执著的拓荒牛,不断接受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犁出一片片荒野,遍洒水产事业种子,培育渔业经济之果。如今渔业经济与管理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1995年,渔业经济管理系发展为经济贸易学院,此时葛光华已59岁,临近退休无法再出任院长。他说:“不遗憾,因为做院长是奉献。”退休后他一直为学院发展出谋划策,完成了很多教学和科研成果。他到农业部和上海市有关单位争取科研项目,主编和参编新教材,编写出版渔业科技丛书等。他主编出版了《水产品市场营销学》,汇编了《上海市水产品流通与水产品市场》研究报告。他还一稿又一稿参加编撰《水产辞典》,一班又一班指导成人教育培训,督导研究生教学……为国家水产事业不断耕耘。

晚霞别样红

      1997年5月一天,空气中已经弥漫着初夏的气息,但早晚的风吹在身上久了,还有些凉意。繁忙而有序的虹桥机场比往日多了一个瘦长身影。他带着一个小组跟着进进出出的水产品货物忙碌着,或询问、或记录、或查阅单据。这样的场景持续了一周,从晨曦到暮落,从月亏到月盈。

      机场人员对这位“工作人员”非常好奇:“他是领导在调研吗?但怎么没架子、没人陪同,且调研这么久?”,“他是工人吗?不可能呀,哪有60多岁模样还坚持上岗的工人?”原来,此时的上海水产品流通非常频繁,市民对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多样化、高档化,每日进出虹桥等机场的水产品总量很大。但是,这些水产品数量究竟有多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却乏人知晓。虽已退休,但职业的敏感让葛光华感到必须了解这些数据,为上海水产品市场管理提供政策依据。

      经过葛光华和课题成员连续一周从早到晚艰苦细致的蹲点工作,共查阅东方、南方、西南、西北、国际、北方等航空公司到沪货单十几万张,摘录原始数据四万多个,现场采集数据两万多份,历时两个多月,形成调研报告《1996年空运到沪水产品在上海水产品市场的动向分析》,并在《上海水产大学学报》上公开发表。1997年11月,上海水产大学85周年校庆之际,葛光华就此项目作学术报告引起很大反响。上海水产品市场调查研究工作就此展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生由导师推荐来请教他;日本三重大学研究生特来学习;挪威为将三文鱼打入中国市场,专程找他介绍中国水产品市场情况;美国、日本、台湾地区的高校特地前来委托课题研究……。

      其实,早在几年前,葛光华就很关注上海市水产品市场动态。1994年他认为当时上海水产工作归口商委,但全国水产工作管理归农业部,体制不顺,于是给当时的孟建柱副市长建议,将上海水产主管机构划归农委。市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理顺了关系。2007年,葛光华分析了上海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两轮建设热潮,认为其主要问题是规划滞后,政府审批权限太宽。他建议胡延照副市长,政府对上海水产批发交易市场的数量、布局、定位等问题应尽快研究,提出对策,以引导上海水产品流通业健康发展。

      葛光华,一位平凡的渔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耕耘者,以他质朴的“光华”映衬着我国渔业经济的发展。那光芒或许不及日月,但却辐射着一股温暖,一股执著,一股智慧。

 

(经济管理学院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