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戴岂心:从小立志作先生

 

 

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戴岂心(1900.12-1974.1),浙江杭州人,九三学社社员,三级教授。1926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化学系。曾任杭州大学化学系教研组组长,大同大学理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同济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调入上海水产学院加工系。葡萄糖生产工艺研究为人瞩目。发表论文数十篇。

 

从小立志作先生

      戴岂心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资产世家。杭州这个地方,自古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对于杭州之美,无数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华彩诗篇或绚丽美文。戴岂心“少游西湖,纵览名胜”,热爱祖国的山河和历史上的英豪,怀有赤诚的民族自豪感。他小时候读章太炎发表在《国粹学报》上的文章,虽懵懵懂懂,却强烈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结。

      父亲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商人,在杭州开了一家酱油厂,戴岂心从小就耳濡目染。他在不满三周岁时就跟随母亲学习。母亲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教戴岂心认字诵诗,从小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词,和南宋梁红玉在淮安抗击金兵、西汉时淮安名将韩信乞食漂母到辅助建立汉业、震撼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熏陶着他幼小的心灵。

      戴岂心的父亲一心想培养他的商人头脑,希望他“子承父业”,但他从小对知识特别渴望。当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对化学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兴趣,父亲的酱油厂很快成了他学习化学的乐园。这一时期,他对酿造酱油的生产工艺烂熟于胸,并且因地制宜地对传统酿造工艺进行改进,节约了原材料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父亲增加经济效益。每当父亲提到此事,都为儿子高兴不已。

      有一次,父亲曾试探性地问他:“将来想做什么?”戴岂心捧着本书,推了推眼镜:“想作个先生教书,使我们国家有更多的人有化学知识,这样就可以国富民安了。”看来,儿子笃定要做一个读书人了。父亲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他没有强人所难。从此,父亲便打消了让他经商的念头,一直支持他追求自己的梦想。

留学瑞士

      1919年,踌躇满志的戴岂心乘上了开往瑞士的轮船。当时恰逢“五四”运动结束,在追求新知、科学救国的氛围中,他毅然踏上了出国求学的道路,一去就是七年。有次,戴岂心回忆当初求学的想法,感觉非常单纯,只是想好好的学点东西,没有丝毫杂念,一心想为国争光,为回国培养高等人才做贡献。

      瑞士是欧洲的中立国,历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戴岂心就读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化学系。苏黎世大学是当时欧洲最好的高等学府之一,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母校。1905年爱因斯坦在此获得博士学位,1909年在此任教。瑞士是当时欧洲少数几个不排挤华人的国家,再加上该校优越的师资力量,造就了戴岂心学习的一个黄金时期。年少老成的他深知这个道理,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学问。空闲之余,他通过报纸了解祖国的消息。他认真的处事态度,严谨的学术作风,受到教授好评。有时会对一个问题几天几夜“钻牛角尖”,对待实验更是一丝不苟,搞不明白再来一次。

      “水滴石穿”是父亲对戴岂心的告诫。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学习西方新知。刻苦的努力使戴岂心的成绩名列前茅,并且轻松地申请到奖学金。1926年冬戴岂心顺利完成学业。他毅然回国,教书育人,为国家献力是他一生的梦想。

辗转各高校任职

      学成归国的戴岂心首先来到杭州大学,担任化学系教授。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刚刚起步,急需一批有资历的教师。在杭州大学,他凭借多年在国外求学的经验,结合学生特点,编写了一系列化学讲义。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也无微不至,赢得学生们的尊敬。他总是说:“在教学上虽然是师生关系,但平时我更喜欢和他们做朋友。”

      1928年,28岁的戴岂心与赵美影结婚。也正是这一年,他开始抽烟了。据赵美影回忆:戴岂心家的好几个兄弟姐妹都是得肺结核去世的。由于后来烟瘾强烈使他戒烟屡次失败,后来索性就不戒了。他时常对夫人调侃:“你看我这把‘老烟枪’能活到几岁?”

      随后几年里,戴岂心到上海先后任大同大学理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同济大学化学系教授。他在不同岗位对工作对生活始终如一、兢兢业业。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当时任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的戴岂心参与并带领学生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游行活动,并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表达报效祖国的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因院系调整,戴岂心被调到新组建成立的上海水产学院。也就是那一年,开始了他的水大情结,直至退休。

做好本职工作

      戴岂心对水产学院有着特殊情感。他在水大完成了教学生涯的最后阶段。1952年任水产学院加工系教授。

      这段时期,戴岂心把最主要精力放在培养青年教师身上了。在他的指导下,一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他带领实验团队潜心研究葡萄糖的生产工艺,成功获得葡萄糖结晶,填补了当时我国在葡萄糖研究领域的空白,发表了相关论文数十篇。

      戴岂心的心态是比较平和的,他在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唱京剧。这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在水大任职期间,曾经有好几家单位想聘请他给予技术支持,由于身体原因都被他婉言推辞了。他常常说,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的”。

     1958年由于身体原因离职,但戴岂心在退休后还一直关心水产学院发展,曾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发挥余热,回报学校对他的关心。

      戴岂心先生的人生格言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句话那么朴实,却十分实在,十分深刻,放到今天,都给人以启示。

      1974年戴岂心因病去世,享年74岁。戴岂心一生执着教育事业的精神难能可贵。他为国家、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突出成就。他的学生至今回忆起老师,总会萌生由衷的尊敬。

      直至今日,戴岂心的妻子赵美影在上海过着俭朴的生活。逢人探望时,她总是反复说自己过得很好,感谢党和学校的关心。老人和她爱人一样,对人生的淡薄,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

 

(食品学院  周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