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陈子英: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凡欲改进任何事业,当先从调查着手,正如医生治病,在未开药方以前,必先有一番检查身体手续,以诊断病之根源,作开药方之参考,药料固有治病之功。若诊断不当,亦足以害人。故诊断或检查与药料,在治病上共功也相等。

 

 

 

陈子英(1896.9-1966.3),字晋杰,江苏苏州人,民盟盟员,二级教授。1921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2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历任燕京大学、东吴大学等校生物系教授,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教授等,是我国遗传学先驱之一,发表《福建省渔业调查报告》等多部(篇)研究著作和论文。

 

 

      陈子英一生忙忙碌碌,辗转过很多地方,无论是在东吴大学求学还是出国师从摩尔根,他始终坚持如一的是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追求生物学事业。

遗传学先驱

      陈子英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期间,师从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从事“正常的和突变的果蝇成虫芽体之发展”等课题的果蝇遗传学研究,包括果蝇原基的发育,正常型和突变型的差别。通过突变基因表达的研究,对果蝇的镶嵌、雌雄同体等突变现象做出科学解释。

      清华大学的陈桢用遗传学理论,对金鱼培育作了系统研究,受到学界瞩目。陈子英作为中国遗传学先驱之一,与燕京大学的李汝祺,也都对金鱼的遗传育种做了一些实验性的研究工作。在谈家桢院士等主编,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遗传学史》写到:“陈子英、李汝祺、赵连芳、李先闻、冯泽芳、王绶、李竞雄、鲍文奎、李景均和谈家桢等一批遗传学家与作物育种专家,为中国近代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宝贵的贡献。”

学会创办者

      陈子英曾先后参与创办“中国科学社”和“中华海产生物学会”。这两个组织对近代中国科学和海洋科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严格地说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从20世纪初才开始起步。当时中国近代海洋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有:中国地学会、中国科学社、中华海产生物学会和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其中1914年创办的中国科学社,为促进中国近代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陈子英和秉志、伍献文、王家楫、朱元鼎等一批著名生物学家,因而成为中国近代海洋生物研究的先驱。他们因陋就简,翻译国外文献,外出实习研究,经过数年艰苦摸索终于使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渐渐步入正轨。

      中华海产生物学会也是我国专事海洋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学术团体之一,1931年7月在厦门大学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个群众性海洋学术组织,陈子英为该会成立之初的主要负责人。其实,在学会成立前陈子英等就开始在福建沿海各地采集海洋生物标本,在中国最先开展了现代海洋生物学研究。学会成立后,他们每年暑期都在厦门举办研究活动和海产生物讲习班,为我国培养了很多杰出人才。陈子英勤勤恳恳的做事态度和凡事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了身边同事和弟子。事隔多年后,当时曾与他共事的伍献文还在回忆文章中称赞他的工作风格,说他干起事来就像拼命一样。

      1934年6月,由陈子英、秉志、辛树帜等30人签名发起成立中国动物学会。当时动物学会会员212人,我校老教授朱元鼎也为该会成员。今天,中国动物学会已经走过70余年,成为拥有14个专业学科分会,17511位会员的学会。抚今追昔,陈子英在学会最困难的初建时期(1934~1936年)和抗战时期(1937~1948),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学会发展。在战火焚飞的年月,大家只想着保命,有些人能避则避——日本人不希望中国人自强,牵头搞学会就是给日本人做靶子。然而满怀爱国热情的陈子英和其他一些有志之士,毅然融入自强救国的洪流,为我国动物学的发展筚路蓝缕。

投身水产业

      安溪矿务学校回忆录中记载道:“矿校开办后,不免有地质矿物的新发现,厦报时把这类新闻发表,注目者日多。厦门大学生物系主任陈子英,对矿校发现古生物化石之报告,极感兴趣,来函商谈合作。”只要有科研机会,陈子英就不会让它白白溜走。

      1937年“陈子英文昌鱼”等的发现、命名享誉学界。刘惠生在《厦门的文昌鱼与文昌鱼名辨析》中指出文昌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它是五亿年前脊索动物的祖先,是无脊椎动物进化的模式生物,陈子英、金德祥一起也在1933年作过较为深入的考察研究,并著有《厦门文昌鱼渔业调查》一文。早在1932 年,陈子英先生就在《厦大海产生物研究场报告》中发表过《福建南部厦门文昌鱼的历史》。这是第一篇关于中国的文昌鱼分类学。报道了当时厦门附近海滨有大量文昌鱼资源,描述了当地渔民捕捞文昌鱼使用的工具和生产活动情况,估计了该地区文昌鱼的年产量,并认为这是全世界唯一的文昌鱼渔场。后来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把厦门文昌鱼与欧洲、美国的文昌鱼标本的形态学特征作了比较,认为厦门文昌鱼与马来西亚婆罗洲文昌鱼为同一种。

      1932年,陈子英在《中华海产生物学会志》专刊中发表《福建省(海洋)动物初步目录》,其中有海绵、软体、甲壳和棘皮等底栖动物名录,所列新种有厦门海丝瓜、林文庆海燕等10多种。同时,陈子英还报道了厦门棘皮动物21种,总共记载鱼类100余种。在当时有关我国鱼类学的著作少之又少。他本着科学的态度,深入调查研究,历尽千辛万苦从实践中得出这些理论成果。同年他还根据这些调查研究写出《福建省渔业调查报告》。在报告中他把福建沿海17县的渔业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特别是对渔期的论述更为详尽,包括了春汛(3~6月)、夏汛(7~9月)、秋汛(10~11月)、冬汛(12月至翌年2月)的主捕鱼类和分布地点,为福建的渔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

任教于水大

      建国后,陈子英进入上海水产学院任教。他和肖树旭、王嘉宇、杨亦智等在国内率先开设“水生生物学”课程。他们自编讲义,结合生产实习、野外采集水生生物标本、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开展《淡水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1956 年陈子英被评为二级教授。当时高校二级教授非常少。同年,水生生物学专业在国内率先成立,招收学制 4 年的本科生,培养了一批水生生物专门人才,为社会输送了众多优秀专业人才,如甲壳动物专家梁象秋,鱼类学家苏锦祥、伍汉霖等,并于 1960 年在国内出版了第一本《水生生物学》教材。几代人历经半个多世纪努力,使水生生物学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科技沉淀。陈子英等为水生生物学的建设倾注了多年心血,如今它已发展成为上海水产大学水生生物博士点。

      1932年,陈子英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到:“凡欲改进任何事业,当先从调查着手,我国提倡实业已久,但屡试屡败,正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凡言改革者,常将西国之方法全部用于中土。正如移植草木,不问土壤气候与时令之适宜与否,其不失败也难矣,调查工作应在一切改进步骤之前,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陈子英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的工作态度,使他在很多看似平凡而单调的工作中,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生命学院  马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