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陈马康:衷情大水面养殖

 

      尊重和爱护年轻人就是尊重和爱护自己。

陈马康(1937.11-   ),浙江松阳人,九三学社社员,水产养殖学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曾任渔业学院院长。所著《钱塘江鱼类资源》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型草型湖泊综合高产技术研究”获江苏省水产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情洒大水面

      1960年,陈马康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他主要从事大水面养殖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主讲本科和硕士生的《内陆水域水产养殖学》、《水域生态学》等课程,并主编和参编《湖泊水库鱼类养殖与增殖》、《内陆水域鱼类养殖与增殖》等教材,发表《三品系中国卤虫卵CO2激活和提高孵化率研究》等近30篇论文。上世纪80、90年代,他组织完成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中型草型湖泊综合高产技术研究”,获得1996-1998年江苏省水产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完成人)。同时,所承担的“大水面(河道)青虾放流开发示范实验”项目,荣获1994年上海市科技兴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在经济困难的上世纪60、70年代,他多次到钱塘江采样调查,一呆就是几个月。每次出行,自带干粮和水壶,时而和渔民兄弟一道吃住在船上,时而奔波在沿江釆样点。烈日当头,风雨同舟,那时他头戴一顶草帽,黝黑的皮肤,泛黄的汗衫,怎么看都不像一位大学教师,而似饱经风霜的渔民。陈马康在陆桂、赵长春等对钱塘江鱼类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对新安江和富春江水库建成后钱塘江自然条件、鱼类区系组成、鱼类资源和渔业等经过10多年补充采样、收集、整理,1990年与俞泰济、童合一等合作出版了《钱塘江鱼类资源》。这本专著叙述了202种鱼类,而且对钱塘江特有、经济价值高的种类进行了详尽叙述,获得1990年华东地区科技出版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一心谋发展

      1989-1997年陈马康先后担任水产养殖系副主任、渔业学院院长。在近8年的行政生涯中,陈马康真诚平易对待教师和职工,虚心倾听群众意见。只要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建议,他就采纳并努力付诸实施。他常常扪心自问:“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创造了什么条件?不能辜负教职工对我的期望,否则就自动‘下岗’”。

      陈马康团结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师,围绕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拓宽科学研究和合作领域。期间,陈马康在管理系、院职责工作之外,一边坚持教学,狠抓科研,一边关心“新疆民族班”工作长达8年。在世纪之交,陈马康预感:水产业作为农业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正面临资源和环境挑战。渔业学院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高等水产教育机构,如何发挥学科优势,更好地为水产业发展服务?对此,他在建校85周年渔业学院所编《论文、专著、科技成果汇集》中说到:“上海水产大学是我国造就水产人才的高等学府。渔业学院责无旁贷地要像兄弟院校一样担负着培养跨世纪水产人才的重托。为此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任重而道远的”。

      陈马康非常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教育。为提高学生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他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实践机会,丰富学生社会阅历,提高实践经验。他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和中青年教师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考研,支持青年教师脱产学习外语,选派专业基础和外语好的教师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充分调动和发挥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的积极性,因此,为学院发展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骨干,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在他组织下,科技下乡服务与国际交流合作紧锣密鼓,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凝聚力工程”添加了黏合剂。

      教师们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学院领导班子团结,老师和学生热情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这种良好氛围下,1996年水产养殖学科被批准为农业部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这不仅优化了学校的资源和人员配置,而且反映了社会对我校工作的肯定,同时为水产养殖学申请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陈马康坚持走“产学研”之路,组织、支持臧维玲、戴习林等老师和金山特种水产养殖场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建成现代化育苗场。不仅创建了师生科研和实习基地,而且培养了人才。1998年他主持的《水产养殖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陈马康尊重陆桂、谭玉钧等老一辈水产专家,认真学习他们的从业精神;以孟庆闻、苏锦祥为参照,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和学术精神。在陈马康心里,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培养人才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他说:“尊重和爱护他们就是尊重和爱护自己”有人说:“陈马康犹如一位关心学生,重视学生教育的长辈。他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他不在后辈面前摆架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为学生和年轻教师创造条件。在论文第一作者的署名上,陈马康经常把年轻人放在第一位。他语重心长地对青年教师说:“你们是学校的财富,要抓紧年轻时光积极上进,尽快从老一辈水产人手中接过接力棒。我快退休了,论文作者排第一、第二还是第三,对我来说不重要,以后是你们年轻人的舞台,能够看到你们精彩的表现我就欣慰了”。

治学无止境

      退休后,陈马康仍然在为水产事业发挥余热。2000年他受聘于上海市水产学会,任常务理事兼秘书长。虽然离开了教学岗位,但是陈马康仍心系学院师生,关心学院发展。作为学院的科研督导,他经常听取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意见,为他们申请科研项目提供建议。

      2003年,陈马康与王丽卿、刘其根等就共同开展千岛湖(又名新安江水库)“保水渔业”研究与当地有关部门达成合作意向。在2003-2005年对千岛湖的资源调查中,他以多年在千岛湖调查中积累的经验,指导年轻老师,解决他们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陈马康始终怀着一颗对科学百折不挠热切追求的心。当他发现传统的水生生物采样器在进水方式及采样可靠性上存在明显不足时,马上改进设计,提出了一款适合“水柱采样方法”的水库采样器。他自掏腰包,拿着图纸到仪器制造厂制作样品,经过多次实验,终于研制出一种淡水湖泊浮游生物分层采样器,最近在申请发明专利。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他正在编著《名优水产生物与其生态工程》一书。“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不朽的诗句,也是陈马康对水产事业那种炽热情感的写照。秉着对学院的热爱,对水产的钟情,对学生的期盼,他在水产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尽心尽责,风尘仆仆地留下了一串又一串脚印。

 

(生命学院  徐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