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蔡学廉:一叶扁舟

 

      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充实自己,贡献社会。

 

   蔡学廉(1937.9-  ),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渔业机械教授。1961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渔业机械专业。曾任全国渔业节能协作组办公室主任、《渔业节能通讯》杂志主编。主编《中国海洋机动渔船图集》获1990年华东区大学出版社首届优秀图书一等奖,1990年获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全国水产节能协作组优秀成员称号。

 

    蔡学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实,常着一件淡灰色西装,戴一副黑框眼镜。

    1937年蔡学廉出生在福州,家中有兄弟7人,生活拮据。他克服困难坚持学习。1956年18岁的蔡学廉考入上海水产学院。当时几十个学生从福建到上海,乘得是一列货车,一路上风吹日晒,受尽颠簸,但蔡学廉反而异常兴奋,为能进大学而激动不已……

    入校后他广泛涉猎,不断充实自己。期间,他有幸作为交换学生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3年。不同的大学文化和氛围,赋予蔡学廉多样化的知识建构和开阔思维。毕业后,蔡学廉先后在上海好几家船厂实践过。他从一名工人做起,划线、清沙、搬运等,踏踏实实,勤于思考,不仅很快熟悉了各种技术,还进行了多项技术变革。

    在船厂的工作经历,使他在日后轮机教学中得以联系丰富的实践经验。轮机课程一般比较晦涩,老师要讲清楚不容易,学生要听懂也很难。如果没有比较形象的说明,学生们很容易听得云里雾里。但蔡学廉由于有在船厂的实践经验,他的课条理清晰,连很多不太令人注意的细节也能分析得一清二楚。也正是有在船厂的工作经验,使他之后得以从事渔业节能工作。

推进渔业节能

    1984年,蔡学廉任全国渔业节能协作组办公室主任。协作组是在农业部渔业局领导下,从事渔业节能技术和管理研究工作的行业性协作组织。

    那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资源等基本上是由国家计划分配的。凡是出海捕鱼的渔船,都是按计划从政府获得相应数量的柴油。如果通过技术改进减少柴油消耗,渔船就可以跑更多海域,捕更多的鱼。蔡学廉在节能办期间,组织开发、推广了一些节能技术与产品,如综合节能渔船、节能型柴油机、柴油和机油添加剂、玻璃钢被覆渔船等。期间,全国渔业节能协作组办公室两次荣获全国节能先进集体。伍稷芳和蔡学廉一起合作和共事良久,她说:“蔡老师是个很容易相处的人,他经常会扶持晚辈,同事之间也一直保持着谦让和相互学习的态度。但在工作上,他严于律己,对别人要求也非常的严格。”

    1990年,部分省市和自治区十分关注海洋群众渔业机动渔船的选优和定型工作。我国当时有机动渔船45万余艘,非机动渔船53万余艘。这相当于一次全国性的海洋群众渔业机动渔船的大检验。为了做好选编工作出版《中国海洋机动渔船图集》,各省市和自治区水产局组织了专业工作组,在广泛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和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还派出众多专家到全国各地实地考察。蔡学廉作为《中国海洋机动渔船图集》主编之一,为妥善做好全国海洋群众渔业机动渔船选优工作,他和小组其他成员跑遍了大江南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河北、辽宁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一次次跑码头,一次次下渔村,与当地渔民接触、交谈,了解渔船情况,并汇总登记,讨论研究,指导选优,前后总共花费近2年时间才基本完成这项艰巨任务。这本《中国海洋机动渔船图集》,后来荣获华东区大学出版社首届优秀图书一等奖。

钟情休闲渔业

    当渔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的时候,蔡学廉就产生了把渔业和旅游业,还有其他产业结合起来的想法,即休闲渔业。为了向各地介绍和推广休闲渔业,2000年他利用在秦皇岛北戴河主持召开“推广玻璃钢渔船座谈会”的机会,增加了开发休闲渔业的内容。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各地开始注意到休闲渔业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休闲渔业研究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而对蔡学廉来说,却已经是他为之奋斗了近十年的一项事业。

    说起鱼排,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在台湾、香港等地,去鱼排钓鱼、吃鱼早就流行了十几年。鱼排作为旅游业也好、渔业也好都为当地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鱼排在一些小渔村甚至成为主要经济来源,所获收入甚至超过出海捕鱼。鱼排相对而言集娱乐和休闲于一体,收入也比较稳定,同时也节约了能源和保护了渔业资源与环境,而出海捕鱼不仅危险,还有可能空舱而回,且燃油费对渔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开支。他预计休闲渔业有广阔发展前景,并能给渔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为此,他鼓励各地发展休闲渔业,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提供指导。

    蔡学廉注重通过挖掘渔文化促进休闲渔业发展。我国渔文化历史悠久,有说不尽的故事和璀璨的内容,而且海洋本身就是一个无限丰富的博物馆。海洋渔文化除了有千姿百态的鱼、虾、蟹、贝、藻,以及海带等生物知识,还有古代的舢板、现代的渔船、渔具渔网等生产工具;有童话传说的海龙王、哪吒、水晶宫、渔夫、美人鱼,还有关于鱼的图画与诗歌,特别是反映渔民生产和生活的渔风渔俗等渔文化。在各渔区、渔村、渔岛、渔港,保留着大量丰富多彩的活态渔文化遗产:如船俗文化、婚俗文化、节俗文化、食俗文化,以及渔具渔法、渔服渔饰、渔谚渔歌、渔事渔会等等。如果好好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渔文化本身的传承,而且可使当地休闲渔业更富特色,同时可以提高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现在舟山举办中国鱼文化节、岱山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上海水产大学建设中国文化博物馆,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发展海洋文化与经济学科等等,或许都受到当初蔡学廉发展渔文化和休闲渔业的启迪。

    休闲渔业在我国经过数年摸索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繁荣了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但是新事物往往也会伴随着新问题。有些人说休闲渔业的快速发展给当地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比如2001年,海南省海口市西海岸举办了一次渔文化节,参加人数非常多,有近13万人。文化节本身举办得很成功,但是等到活动结束13万人离去后,整个西海岸居然留下了数以吨计的垃圾,几乎无从清理,污染了大片海岸,给当地生态带来很不好的影响。为此蔡学廉虽已退休,却又积极投入到对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探讨休闲渔业的良性管理机制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就这样他马不停蹄,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当有人问他,退休了为什么不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那么大年纪还那么卖力图什么呀?他笑笑说:“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虽然退休了,但还是想再为水产事业做点事。”朴实的语言,执著的信念,传递了一位老学者对水产事业的浓浓之情。

    蔡学廉犹如荡漾在海面上的一叶扁舟,任凭风浪摇摆而不断航行着。他挥洒着汗水乐此不疲,因为他属于大海,属于水产事业。

(海洋学院  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