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蔡完其:关爱学生,潜心事业

 

        对待事业,要像春蚕吐丝般地奉献;对待学生,要像慈母般地哺育。

蔡完其(1939.12-   ),浙江鄞县人,中共党员,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3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海水养殖专业。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病理及抗逆性选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及三等奖各一项等。1985年获农业部优秀教师称号。

 

爱生如子  悉心哺育

      了解蔡完其的人或许都知道,她是个严格的人,也是个直爽的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她对学生学业要求严格:学生做了什么不妥当的事,她会不给情面、直截了当地指出、批评;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她会一字一句审阅、修改。不少学生一回忆起蔡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蔡老师教给他们的严格做事、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受益匪浅。正是学生时代养成的严谨治学精神,使他们日后在工作岗位上认真细致,精益求精。

      人生有目标,才会有奋斗动力;有计划,才能更好地完成人生目标。蔡完其对此非常重视,在每个学期初她都会要求学生写一份学期学习计划,在学期中她会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检查,在学期末要进行学期小结。学生们称这种教学方法是“蔡完其式的教育”。这种方法简单有效,让学生有更明确的阶段计划,学习起来有目标,工作起来有干劲。

      有位学生说:“蔡老师不仅是老师,更像一位母亲,对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关怀备至。”蔡完其除了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上也给予他们热情的关心和帮助。实验室里的学生,无一不受到她母亲般的关怀。每逢春节,蔡完其都会叫上没回家过年的学生到家里吃年夜饭。让这些远在异乡求学的学生们,亲切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和家一样的温馨。一位研究生曾经连续三年,远在新疆做实验,他家里的大大小小事务都是蔡完其帮着安排的。蔡完其特别照顾家庭贫困的学生。有学生因为经济拮据而在外面做兼职,以致花在课题研究上的时间少了。蔡完其知道后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设法给学生增加生活补贴,让他们腾出更多时间专心于学业。实验室里有位学生家庭困难,衣着显得有些过旧了,蔡完其二话不说为他买了新衣服。学生们说实验里的工作是辛苦的,但实验室里的氛围是温馨的。

      经济上慷慨助人,思想上引导做人。蔡完其每次与学生一起吃饭时,都叮嘱学生把饭菜吃完,不要浪费,自己也身体力行。学生们耳濡目染,渐渐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教师,蔡完其坚持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在思想上给予他们正确指引。她常常告诫学生对待科学要严谨,生活要勤俭节约,做人要踏踏实实,做事要认认真真。“为人师长,似为人母”,蔡完其给了这句话很好的诠释。这些母亲般的谆谆教导,点点滴滴滋润着学生心田,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这确保了学生人生目标的航向,使他们在追求目标,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有了可爱的导航员,不致偏离方向。

      蔡完其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40多年,长期执教《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病理学》等课程,曾任水产动物疾病与微生物教研室主任。她以精彩的教学内容、娴熟生动的表述、谆谆的引导、热情的关怀,赢得学生们的敬爱。

执著追求  退而不休

      蔡完其早年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病理研究,曾发表国内首例鱼类恶性肿瘤论文,受到学界瞩目。她配合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华鳖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主持了“温室集约化养鳖疾病防治技术”、“中华鳖养殖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等课题,取得一系列技术成果,为中华鳖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作为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学的教师,蔡完其以娇小身躯奔波于渔村、池塘,为鱼类治病,为养殖者排忧解难。多年风吹日晒,使她的皮肤比同龄人过早变粗了。

      蔡完其从多年科研实践中发现,水产动物与陆上动物看病有很大差别。牛、马、羊看病是一对一,哪个生病哪个**吃药。鱼成群结队地生活在水里,一部分鱼生病了,不生病的鱼也得跟着一起吃药。药投进水里,究竟鱼吃没吃或吃多吃少都没数,药效难以估计。而生病的鱼往往等浮到水面时才会被发现,而此时鱼往往已病入膏肓,无法治疗了。她认为,要根治病害,就必须从源头上防病,提前一步“全民健身”,从本质上提高免疫力!鱼病及其防治的研究,不能再固守于“病原、病理、流行、防治”的老四段,必须把研究重点从“治标”转向“治本“。而提高物种的抗逆能力,包括抗病力,则是有效防治的根本。为了这一目标,蔡完其先是对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如鲤、鲫、鲢、鳙、草鱼、青鱼及中华鳖的抗病力,首次从种间、种群间的差异开展了系统研究,发表一系列论文。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她进一步深入到抗逆性育种研究。这使蔡完其的研究领域和她的先生李思发教授的研究领域有所交叉。他们互相支持,相互合作,成为学术伴侣。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他们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特别是由李思发教授主持、她参与的研究项目,运用生物技术成功选育团头鲂“浦江一号”和新吉富罗非鱼选育,成为上海市迄今为止科学选育的仅有两个鱼类良种。

      团头鲂“浦江一号”获得2002年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浦江一号”的研发成功,解决了团头鲂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退化现象,给养殖户带来福音,为农民带来了社会效益与生产效益。说到“浦江一号”的培育,蔡完其感慨地说:“现在回头想想,能坚持下来真不容易。20年过去了,我们都从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试验数据就积累了足足32本。”

      新吉富罗非鱼的选育成功,则浇铸了蔡完其的另一份心血。1994年,蔡完其和李思发一起引进了“GIFT”尼罗罗非鱼,在黄河、长江、珠江三个养殖场进行试验。1996年起,与青岛、广州国家级罗非良种场合作,通过群体选育和先进的生物技术集成,经9年9代选育,2006年“新吉富”罗非鱼经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优良品种,全国推广。这一新品种具有生长快、规格齐,体型高、抗逆性强、遗传纯度高等优点。深受养殖、加工、出口业者的欢迎。为了帮助养殖者生产致富,为了帮助国家创收更多外汇,3年来,蔡完其和李思发多次南下海南、广东、福建,北上河北、山东,指导“新吉富”的推广应用。

      如今,蔡完其虽已经退休,但年近70的她不是去实验室指导学生,就是去南汇的实验站观察育种情况和养殖状况,或是到天南地北的实验合作基地及渔村检查实验结果。从家到校,从实验室到实验站,从实验站到渔村,她日复一日地穿梭于四点一线间。蔡完其对事业的执著和无私奉献由此可见一斑。

      对学生无比关爱,对事业执着奉献,是蔡完其留给我们的生动片段。

(生命学院  欧阳珑玲  冯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