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人生
张克俭:忙碌是一种娱乐

 

 

      只要你够刻苦、对自己的专业够有激情,肯定能有所成就


 

 

 

张克俭(1940.2-   ),江苏省南京人,民盟盟员,水生生物学教授,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担任水产动物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切片技术、细胞生物学及组织与细胞化学等课程的教学。1995年获上海教育委员会颁发的“育才奖”。主要著作有《生物学基础》、《普通生物学》。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水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深入科研创佳绩

      1964年,张克俭从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后来到上海水产学院工作,担任水产动物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切片技术、细胞生物学及组织与细胞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1973年,张克俭跟随赵长春、王义强、施正峰等一同开展河鳗人工繁殖研究。河鳗生活于淡水之中,却将卵产于海水里,在洄游中其性腺逐渐发育成熟。人类对其神秘的生命过程尚不了解。即使当时在水产养殖业已比较发达的日本,对河鳗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也未获得重大成果,国内资料几乎更难以寻觅。

      研究中,张克俭主要担任“催熟”工作,即用药物和激素催化河鳗性腺发育。每年春季至7月为河鳗的繁殖季节。张克俭泡在实验室里,一心钻研如何将发育到卵巢第二期的雌鳗和只有精巢三期的雄鳗成功催熟。为了解激素在河鳗性腺发育中所起的作用,他每半个月做一次注射河鳗试验,并作好切片以及记录。繁殖季节一过,他就系统整理前阶段实验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并及时小结。同时又奔波厦门、太湖、上海等地收集所需实验素材。实验室条件逐渐得到改善。第二年,终于可以每月只进行一次激素注射。可就是每月一次,其工作量还是大得惊人。为成功培育性腺成熟的河鳗以便进行下一步催产工作,张克俭每天在实验室细心研究。

      一日凌晨3点,张克俭与同事来到塘边静静观察接受注射的河鳗。不多时,他们发现雌、雄河鳗顺利交配,并得到受精卵。这意味着药物催熟成功。大家欣喜万分,让辛苦研究几年的团队看到曙光。这是我国河鳗人工繁殖工作中的重要一步。张克俭从实验中找到乐趣。

      张克俭曾参加或承担农业部、上海市、江苏省下达的多项科研任务。在上世纪80年代,他还先后参加了江苏省高邮市和淮阴市科委组织的鱼类杂交育种及杂交鱼生化遗传理论的研究,并在1986年出版《生物学基础》一书。三年后他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求得和学得的东西编入《普通生物学》一书。这两本书均成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院的指定教科书。不仅如此,他还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院编制了一整套教学讲义。

      上世纪90年代,张克俭参加了上海市科委下达的河口区中国对虾育苗与养成的水质研究,并担任农业部“八五”重点攻关课题“鱼类胚胎低温保存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大部分科研项目都取得出色成果,如鱼类发育生物学中对器官发生的研究、鱼类染色体的制作与观察、鱼类雌核发育的研究。现在,国内有许多学者在染色体和器官发生上都在做研究工作,就是现在技术和设备已经很先进的今天,难度依然不小。张克俭等早期研究工作仍不可忽视。

投身教学育人才

      1977年高考恢复之际,学校涌进一大批渴望获得新知的学子。由于师资匮乏,张克俭从科研一线被召回为学生授课。一边是刚有点成果的科研组,一边是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张克俭一时陷入两难境地。他认为祖国的科研需要更多人才,于是最后决定听从学校安排,为学生讲授“组织胚胎学”和“切片技术”等课程。这类专业课程在当时国内高校中还比较少见。

      1985年,张克俭率先在农业院校中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开课前,他利用课余回到南京大学进修半年相关课程。同时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收集最新实验数据,将这些收入备课笔记。每一次细胞生物学全部课程结束后,他及时更新笔记,推陈出新,保证学生能学到准确、详实同时有一定前沿行的知识。至今整整10本备课笔记,凝结他的心力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张克俭上课时不用讲稿而讲得透彻且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课堂里总有笑声传出,他用浅显易懂的例子解释枯燥深奥的理论,深受学生喜爱。而他治学严紧,尤其是实验课,课后作业无不反复批改,直到合格为止。

      对于学生,张克俭始终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在做班主任期间,张克俭经常关心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一周至少三天去学生宿舍了解他们各方面情况。张克俭很快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每次去大家都会畅所欲言,探讨很多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有同学为自己的前途焦虑时,他就耐心为大家出主意。有时在学生宿舍看到一群学生和一个老师在下棋、游戏,那肯定是张克俭老师“又来了”。

      2003年10月,一位哈佛大学副教授到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进行演讲和学术交流。而这位学术颇有造诣的副教授正是张克俭过去的一位学生——杨秀伟。刚进校时,杨秀伟天资聪颖,学习却不用心。看到可造之材有些迷失,张克俭找他谈话,对杨秀伟说:“只要你够刻苦、对自己的专业够有激情,肯定能有所成就”,并激励他努力学习。得到老师的鼓励,杨秀伟决定不再浪费青春,发奋读书取得优异成绩,最后他争取到学校派往加拿大的公费学习机会。读完硕士博士后,他到哈佛大学从事免疫及艾滋病方面的研究。他时常忆起张克俭的教导之恩,是张克俭让他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获得成功。虽然他人在美国,与祖国相隔万里,但每逢节假日总不忘给恩师来一个电话,回家了总不忘登门看望这位敬爱的班主任。

      练青平是我校成教学院脱产班的学生,毕业时跟张克俭做毕业论文。平时刻苦学习,但由于从未接触过细胞生物学,而想考研的他又必须参加细胞生物学考试。看练青平是个刻苦努力的学生,张克俭决定辅导他。张克俭手把手教授他,毫不松懈。最终练青平考取本校的硕士生。就是现在遇到难题,他依然会来找老师请教。

      张克俭平日无论工作多忙,对学生的求教、疑问,总是耐心讲解。他总说教育学生是老师的职责,只要能帮得上忙肯定义不容辞。不论哪位研究生或本科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都乐于找张克俭请教。一些教师进行科研时,观察组织切片碰到困难,也会找“老法师” 张克俭。对难以决断的组织切片,拥有较高切片技术及观察能力的张克俭一经分析,就脉络清晰,因果分明,为大家答疑解惑。

      张克俭多年辛勤工作在水产教育第一线,他得到师生普遍好评。1995年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育才奖”。

      2002年张克俭退休,但他仍不愿浪费一分一秒,每天都会在校园里看见他的身影。他申请继续担任教学督导及科学督导工作,每天奔走于不同教室,认真听课并做笔记,下课后与同学们讨论教学上应改进的地方,及时向授课教师提出宝贵意见,尤其为新任教师传授教学方法与技巧,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张克俭依然不断扩充所从事的发育生物学知识,办公桌也被相关书籍占去一半。每当有人问张克俭何苦退了休还这么忙,不懂得休息养老。他总是笑着回答这就是他的娱乐。

      “老法师”就这样成为上海水产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生命学院  安秀丽)